都市人出席社交應酬飯局,都喜歡「摸酒杯底」飲番兩杯,不少人覺得飲酒屬於有品味的象徵,甚至認為飲少量紅酒對健康有益。然而,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把酒精列為第1類人類致癌物,並與煙草、石棉及電離輻射屬同一類。現時飲酒更沒有安全飲用量的標準,換言之,即使閒時小酌,都可增加患癌風險。
飲酒可引致的癌症
在2020年,全球估計因飲酒引致的新增癌症個案多達74萬宗,分別以食道癌、肝癌及乳癌最多。因為長期飲酒會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加上酒精含有乙醇,其代謝物可損害人體DNA,從而引發癌症。另外,經常或過量飲酒可損害肝臟,引致肝臟發炎、肝硬化,繼而增加肝癌風險。
總括而言,飲酒越多或飲酒習慣持續的人,患相關癌症的風險越高。有些人會認為飲啤酒、紅酒所構成的健康風險較低,其實無論是啤酒、紅酒、白酒、米酒抑或烈酒,都同樣會增加患癌風險。若飲酒同時又吸煙,致癌風險更會被提高。
飲少量紅酒對身體有益?
飲紅酒對於健康、包括心臟有益的說法已被推翻,醫學界指出這個說法出於早年一些觀察性研究,當中無充足證據顯示,適量飲酒可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反而過量飲酒更有機會提升心臟疾病、甚至中風的風險,同時大大提高受傷及發生意外的機會。另會影響個人精神健康及睡眠模式,並產生酗酒,故不能忽視酒精帶來的傷害。
衞生署的專家同樣指出,酒精保護心臟的效果只反映在個別西方研究中,當中未能在所有人口中觀察得到此結果。在本港長者中進行的研究,也未能顯示適度飲酒對心臟健康有好處,相反有本地研究發現飲酒會增加長者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值得留意。此外,若要靠飲酒來保護心臟,倒不如採取其他更直接的方法,例如維持健康飲食、多做運動及避免吸煙等。
飲酒上限建議
雖飲酒沒有安全飲用量,但醫學界建議飲酒要設上限,以預防醉酒及減低酒精對身心的影響。衞生署建議成年男士每日不應飲酒多於2個酒精單位,女士則以1個酒精單位為限,每個酒精單位包含了10克純酒精。1個酒精單位大約相等於下列例子:
- 4份3罐、約250毫升兼酒精濃度5%的啤酒
- 或一小杯約100毫升、酒精含量為12%的葡萄酒
- 或一杯30毫升兼酒精含量為40%的烈酒
有幾類人士不適宜飲酒,包括孕婦或計劃懷孕的女性、兒童及青少年、正服藥人士;感到身體不適、情緒低落或疲倦的人;運動前後或進行運動期間不宜飲酒;曾經或正患有嚴重精神病、對酒精或毒品依賴,以及有健康問題人士(如痛風、心臟病、肝病及高血壓)。
成年男女每次分別飲用多於8個及多於6個酒精單位的飲品,便屬於過量飲用,又稱暴飲(binge drinking)或豪飲,此情況下對身體及身邊人都可構危險,包括醉酒駕駛引致交通意外、發生一些與醉酒有關的暴力事件,甚至有機會因身體的酒精濃度太高,引致急性酒精中毒而入院治療。
急性酒精中毒症狀
- 頭痛、嘔吐
- 呼吸困難
- 失去知覺
- 昏迷
飲酒會致肥
切勿以為飲酒不會致肥,中央肥胖即「大肚腩」,便是長期飲酒引起的問題。因為每克酒精含有7個卡路里,僅次於脂肪,所以大家平時飲酒會攝取一定熱量,如經常飲酒,長遠更增加肥胖風險。而當體重超標或肥胖,同樣會增加罹患與肥胖相關的癌症,包括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胰臟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等 。下列是一些酒精相關卡路里的例子:
- 1罐330毫升啤酒(酒精含量5%),可攝取115卡路里
- 1杯125毫升紅酒(酒精含量12%),可攝取105卡路里
- 1瓶300毫升清酒(酒精含量16%),可攝取336卡路里
想減少飲酒或有計劃戒酒,可嘗試下列由衞生署提供的貼士:
- 選擇酒精含量較低的飲品
- 為自己設定飲酒上限,例如每天、每星期或每次飲酒上限,循序漸進調低上限
- 減慢飲酒速度
- 忌空肚飲酒,飲酒時亦要進食
- 避免鬥酒或添酒
- 交替飲用酒精及非酒精飲品,例如沒有卡路里的有汽青檸水
- 避免去酒吧或有酒提供的地方,並把減少飲酒的計劃,告訴朋友及家人
專家表示,如發現自己或家人要依賴酒精入睡或紓緩情緒(例如每當不開心時,就想到要飲酒來讓自己好過一點)、因飲酒引致健康或社交出問題,或開始不受控地飲酒,出現依賴酒精的情況,應盡快向專業人士如家庭醫生、提供戒酒服務的機構求助。
酒精可對身體產生很多不良的影響,包括增加患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如關注個人或家人健康,應盡量避免飲用,或以其他飲品代替。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