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委會的調查抽樣調查市面上30款預先包裝米製麵食,不符合標籤指引要求的產品高達17款,當中有些產品的鈉含量更超出標示的40倍!食物標籤上的有著林林種種的數字和資料如成份、食用量和營養統計等,可能令人一下子難以消化。因此,著眼點是甚麼,以至如何處理這些資訊都是相當重要的學習!
除食物名稱和食物配料表外,食物標籤指引上指出食物標籤需標示致敏物質、食物添加劑和標示日期的格式、食用日期、特別貯存方式、製造商或包裝商的名稱及地址、食物的數量、重量或體積。已知可導致過敏的物質有:含有麩質的穀類(即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等);甲殼類動物;蛋類及蛋類製品;魚類及魚類製品;花生、大豆及其製品;奶類及奶類製品;木本堅果及堅果製品。學習快速及準確地閱讀食物標籤,你就能夠肯定標籤內容的真確性,並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吃下了甚麼!
食物標籤上的營養資訊
- 麩質(Gluten):是一種在於小麥、大麥、黑麥中的蛋白質混合物,也是做麵包或蛋糕的「筋」;有些人進食了麩質後,會出現麩質敏感症狀,因為麩質蛋白在進入人體腸道後並不能被完全分解,殘餘在體內的麩質被誤為壞菌而導致身體出現不免疫反應,造成「麩質不耐症」或「麩質過敏」。有見及此,政府規定若食物中含有應列明是"「可能含有微量麩質」、「含有微量麩質」;或「生產此食品的廠房亦處理麩質」。
消委會的預先包裝米製麵食調查中就發現有 兩款樣本檢出含有麩質但未有作出標示。在外國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有「麩質過敏症」,令歐美颳起「零麩質飲食」的潮流。 - 饍食纖維:對消化健康相當重要,能確保腸臟運動暢順而定時。此外,它促進飽肚感,助你應付饑餓的煎熬及抵抗吃零食的意慾。每日應進食至少 30 克!
- 碳水化合物:通常食物標籤會提供兩組碳水化合物數字 —— 整體數字(包括澱粉質和糖)及糖份量。碳水化合物的卡路里密度甚高,如你正進行節食,你須避免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 糖:高糖份食物應要盡量節制,因它們會提升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嘗試每天進食不多於 30 克的糖份。
- 脂肪:食物標籤均會列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的全數份量。飽和脂肪和癡肥、心臟病、高膽固醇及糖尿病都有關連。不飽和脂肪幫助對抗膽固醇的積聚及蘊含所需的脂肪酸,但保留高卡路里。以每日份量計算,普通人應進食不多於 70 克的脂肪及不多於 20 克的飽和脂肪。
成份表
不熟悉食物化學的人大抵會覺得成份表複雜。單是糖份已能以右旋糖、果糖、葡萄糖或其他更多名稱呈現出來。但讀懂它的確會讓你完全清楚你正在吃甚麼。記著要時刻對廣告或宣傳中聲稱如「高纖」或「低糖」的營養成份保持審慎懷疑態度。
食物保質期
法例規定本港出售的預先包裝食物要有「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或「此日期或之前食用(Use By)」的標籤,相信不少人都分不清兩者之間的區別。
- 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關乎「食物質素」,如:味道、質感、香味、外觀等。若適當貯存可合理地預期在該日及該日之前食物能保存其特質;但若過期後雖不在最佳狀態但可能還能食用。
- 此日期或之前食用(Best By)」:關乎「食物安全」,表示食物較容易腐壞、保質期限相對較短因而在短時間後可能對人體類健康構成危險;食物在到期當天仍可食用,但過期後就算外觀無異亦並不安全,不建議食用。
值得留意的是食物保質期只適用於未開封的產品,食物開封後有關的保質期就不能作準。為了推廣「惜食文化」,市面上有些商店如:過期食物超市Green Price會以折扣價出售剛剛或快將過「best before」的食品,減少這些食物被白白運往堆填區的機會。
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
為令本港消費者更清晰容易地辨別健康食物,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設立一個標籤指引,用於分辨低鹽糖的預先包裝食物。現存大約有 100 種食物及飲品附合政府提出的標準,並被標籤為「低鈉」、「無鈉」、「低糖」及「無糖」。4 此舉為本地關注健康的人士在揀選食物時提供更大的方便。
假如你以進食一頓豐富營養而又均衡的饍食為首要任務,那就應以營養價值表為先。這個表告訴你每次進食該食品的食用份量或每100 克,當中會有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鹽、糖、饍食纖維等。留意食用份量的大小,一次份量的薯片含 12 克的脂肪,聽起來相對可接受,但每次份量是3片薯片的話,整包薯片的脂肪含量其實高得驚人!
資料來源
- 「此日期前最佳」VS「此日期前食用」 食安中心:開封後就不能作準
- 消委會米粉|30款米製麵食逾八成含重金屬+9款檢出砒霜
- 【米製麵食大解構】
- Food labels - NHS Choice.
- Hong Kong food products with healthy sugar or salt levels to be labelled for easier consumer choice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