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飲食」正迅速躍身成為現時的熱門飲食法之一。生酮飲食法是指攝取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極端飲食習慣,促使人體將體內脂肪轉化為酮體,以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而代替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血糖。生酮飲食法除了有助減肥外,更有不少其他好處,一起來看看信諾Smart Health 為你拆解生酮飲食原理及好處,並附上生酮餐單推薦!
生酮飲食法原理
通常我們都習慣以米飯、麵食或麵包等作為主食,從而吸收大量碳水化合物。由於我們的身體會先把碳水化合物轉化葡萄糖為來產生能量,直至葡萄糖不足的話,繼而才會燃燒脂肪,因此如果我們攝取少一點碳水化合物,體內多餘的脂肪便會更容易被消耗。而生酮飲食法的原理,其實就是改為以高脂肪的食物(例如肉類、三文魚、吞拿魚及牛油果等)作為主食,並將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減低,藉此促進身體加快燃燒和代謝脂肪,達到瘦身效果。一般建議以每天攝取「脂肪75%、蛋白質20%、碳水化合物5%」作為生酮飲食法的比例。
生酮飲食法有什麼好處?
部份研究分析顯示,生酮飲食法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而除了有助減輕體重外,亦能改善癲癇症和調節血糖水平,一起來看看生酮飲食法有什麼好處吧:
1. 改善癲癇症
原來早於1920年代,生酮飲食法已被用作治療兒童癲癇症,因為生酮飲食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酮體,可以為腦神經細胞提供能量,達到穩定神經的作用,故可以緩和癲癇症狀,並協助癲癇患者改善痙攣問題。
2. 有助減肥
採用生酮飲食法後,因為只攝取低量的碳水化合物,會讓身體誤以為我們正處在飢餓狀態,因而轉為直接燃燒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體內血糖和胰島素濃度也會隨之下降,達至提高基礎代謝率、增加肌肉量的效果,幫助減低體脂比例和體重。
3. 調節血糖
生酮飲食法主張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例,將脂肪轉化為酮體以作為主要的能量來源,代替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血糖。生酮飲食法減低體內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可以有效降低患上心臟疾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生酮飲食法適合哪類人士?
醫學界一般建議癲癇患者進行生酮飲食,另外對於希望減肥、降低血糖水平和降低患上糖尿病風險的人士,也可以考慮採用生酮飲食法。不過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腎臟病患者、孕婦及哺乳婦女、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就不推薦實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法餐單推薦
生酮飲食法早餐餐單
進行生酮飲食法時,可以一份蛋白質、兩份高脂肪、一份蔬菜的比例進食早餐,也可以搭配生酮咖啡或黑咖啡來提神。
生酮早餐建議食材(蛋白質):煎蛋
生酮早餐建議食材(高脂肪):香腸、火腿、烤煙肉
生酮早餐建議食材(蔬菜):橄欖油沙律
生酮飲食法午餐餐單
午餐可以兩份蛋白質、九份高脂肪、一份蔬菜的比例進行生酮飲食法,重點攝取較高脂肪的食材,能夠為全日活動提供足夠能量。
生酮午餐建議食材(蛋白質):蒸水蛋
生酮午餐建議食材(高脂肪):煎豬排、烤雞
生酮午餐建議食材(蔬菜):蘿蔔湯、炒菜心
生酮飲食法晚餐餐單
生酮飲食法晚餐餐單以三份蛋白質、九份高脂肪、兩份蔬菜的比例為主,以肉類代替碳水化合物作為主食可以提供飽腹感,並加上其他配料,達至均衡營養。
生酮晚餐建議食材(蛋白質):蒸魚、炒蛋
生酮晚餐建議食材(高脂肪):煎牛排、生酮鹽酥雞、牛油果
生酮晚餐建議食材(蔬菜):粟米湯、蒜蓉炒通菜
生酮飲食法的風險
生酮飲食法雖然有眾多好處,但長期採用這類極端飲食法亦會帶來風險。
由於生酮飲食法主張以高脂肪取替碳水化合物作為每餐主食,大量攝取動物蛋白質及飽和脂肪可能會縮短壽命,而在這充滿限制的飲食法中,主要的營養來源為蛋、芝士、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甚至是加工肉類等。具體來說,過量食用上述食物,已證實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風險。因此如果想實行生酮飲食法,應盡量攝取植物性蛋白和脂肪,以減低以上風險。
另外,生酮飲食法就如其他特定飲食法一樣,最終減肥效果因人而異,即使體重在短期內下降,亦會比其他減肥方法更容易反彈復胖。
徵詢專業意見
實行生酮飲食法時,會使身體在短期內攝取大量脂肪,因此不宜長期採用。為了自身的安全著想,並達到最理想的減肥效果,謹記在採用任何新的飲食法前,先尋求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