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長跑,而健康就是致勝關鍵。人人都想擁有健康的體魄;可是,亦難以避免患病的機會。患病的時候,需要盡快得到合適的治療,但是根據醫務衞生局資料顯示,在1989/90至2021/22年度期間,醫療開支以平均8.5%按年上升,選擇私家還是公營的醫療服務亦大有學問,醫療保險計劃種類繁多,到底點樣先有最合適自己的保障?立即了解醫療保險的種類、好處、保險比較及買醫療保險前後注意事項。
什麼是醫療保險?
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遠超負荷、而私家醫院費用高昂。有見及此,大眾對醫療保障的需求大大增加。醫療保險主要為傷病所引致的合理醫療開支提供實報實銷的保障,為受保人及其家人提供經濟支援,應付醫療費用及後續治療的開支。
認識醫療保險的種類
市場上的醫療保險產品種類繁多,投保醫療保險前宜先了解產品的種類及保障範圍,醫療保險(或與醫療保險相關的)主要分為以下五類:
1. 住院及手術保險
以實報實銷的方式,賠償全部或部分受保人在住院及或復康期間所產生合理的醫療費用,例如住院費、醫生費、藥物費及手術開支等。自2019年推出自願醫保VHIS(V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住院及手術保障均為自願醫保保障的範疇。
2. 住院現金保險
按受保人入住私家醫院或公立醫院的日數,提供額外現金保障,例如住院5日,計劃將提供每日高達港幣$2,000的住院現金保障,為受保人應付開支。
3. 癌症保險
保障受保人接受癌症治療期間產生的醫療費用,包括診斷、治療到復康等。
4. 危疾保險
一般的危疾保障主要涵蓋多達過百種嚴重疾病,包括癌症、中風及心臟病等。若受保人患上列明指定的疾病時,將獲得一筆過現金賠償。
5. 公司醫療保險/團體醫療保險
由公司或僱主為僱員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障,為符合條件的僱員在無需核保或毋須額外健康申報的情況下提供保障至僱傭關係終止,一般保障門診、住院及手術保障等。
醫療保險比較
自願醫保 | 住院及手術保險(自願醫保以外的計劃) | 癌症保險 | 危疾保險 | 公司醫療保險 | |
基本保障範圍 | 以實報實銷的方式,賠償全部或部分受保人在住院期間所產生的醫療費用 | 以實報實銷的方式,賠償全部或部分受保人在住院期間所產生的醫療費用 | 保障受保人接受癌症治療及或復康期間產生的醫療費用 | 主要涵蓋列明指定的嚴重疾病如癌症、中風及心臟病等 | 由公司或僱主為僱員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障,一般保障住院及手術保障及門診等 |
未知的「已存在疾病」 | ✓ | 按保險公司相關保險條款而定 | |||
健康申報程序 | 填妥簡單的健康申報程序 | 按保險公司核保程序而定 | |||
保證終身續保 | ✓ | 按保險公司相關保險條款而定 |
甚麼人需要醫療保險 ?
傷病從來都是突如其來,難以預測的。因此,無論任何年齡或職業都有投保醫療保險的需要。
打工仔: 團體醫療保險一般都設有上限,加上僱員離職或退休後便會失去有關保障,因此一份個人醫療保險,除了可以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更可以填補團體醫療保險不足之處。
另外,如經常需要到外地的公幹之人士,一份醫療網絡涵蓋世界各地的醫療保險同樣不可或缺。
自僱人士/Slasher: 自由工作模式在香港愈來愈普遍,預計未來會有更多人捨棄公司連續性合約的工作模式,以享受自主工作模式。但自僱人士/Slasher一般都無法享有員工的福利。因此,建議按個人需要揀選合適的醫療保險彌補缺少公司團體醫療保險的風險。即使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都能盡快接受治療及應付相關的開支,以免拖延治療需要,影響健康。
家長: 家長最緊張的一定是子女的健康。幼兒及小朋友抵抗力弱,有機會出現併發症或嚴重疾病。在小朋友患病時,家長都希望為子女盡快尋求專業治療,然而公立醫院的服務往往需要較長的輪候時間,診所或私家醫院費用較高,為子女揀選醫療保險時,可考慮包括住院及手術保障,例如自願醫保,計劃更可自出生15日便開始受保,為子女及早安排保障。
另外,愈來愈多家長都會安排子女到海外留學,一份醫療網絡涵蓋世界各地的醫療保險絕對為家長帶來不少方便及安心。
投保前應考慮的事項
1. 考慮個人、家庭需要及經濟能力
投保前最重要是了解自己對醫療保險的需要,因每人或每個家庭都有不同需要。保險計劃的保費會因應受保人的健康狀況、年齡、可承擔風險能力等各方面而有所調整。另外,亦須要按入住普通病房、半私家病房或私家病房作保費預算,以個人經濟負擔能力,選擇一份合適的醫療保障。
2. 留意保險冷靜期及等候期
「冷靜期」(Cooling-off Period)主要是讓投保人於保單生效後的合理時間內,冷靜地重新審視是否真的決定需要該份保障。不少保險公司提供的醫保或自願醫保都設有冷靜期,其中自願醫保是分別按保險業監管局《冷靜期指引》(指引29)及醫務衞生局要求而設立。保險冷靜期一般都是21日,但市場上也有部份產品設30日冷靜期,如果投保者於保單生效之後改變主意,在沒有提交索償的情況下,可在冷靜期內取消保單,從而獲得已繳付保費的全額退款。
「等候期」(Waiting Period)指在保單生效後一段時間內,若投保人被診斷出載列於保單上受保疾病,保險公司有權不作賠償。市面上大部份醫療保險都設有「等候期」,部份針對個別疾病的「等候期」可由 6至12個月不等。投保前應該查看清楚合約內列明之條款及細則。
3. 留意保單不保事項
大部分保險產品都會註明不保事項,如受保人觸及不保事項,保險公司將不會賠償。
4. 投保時申報病歷
投保時須如實申報自己的病歷。保險合約是建基於「最高誠信」原則,如未有如實申報,保險公司有可能拒賠或撤銷保單。絕大部份醫療保險在投保時都要經過核保的程序。如果在投保前已有病歷,便需要提供相關文件或申報,經核保後可能有不保事項、附加保費或者拒保。另外,投保前出現的疾病會被界定為「已存在疾病」,除了自願醫保保障未知的「已存在疾病」外,一般都不屬於保障範圍,投保前應該查看清楚合約內列明之條款及細則。
5. 如何提交索償
不同的保險公司都設有不同的索償程序及途徑,例如透過網上平台或需以書面形式提交索償申請。有賴手機應用的普及,大部份保險公司都設有網上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可隨時上載索償文件及查閱進度,方便快捷。
醫療保險常見問題
1. 醫療保險的好處?越年輕買醫療保險越著數?
嚴重疾病趨年輕化,三四十多歲便患有危疾的例子亦有發生。越年輕投保醫療保險,越能獲得最大的保障,保費亦會相對較年長時投保為低。隨著年紀漸長,患病的機會自然會提高。因此,若在年紀較大、身體出現警號時才投保醫療保險,保險公司或需徵收附加保費,或設下額外的「不保事項」才接納投保,保險範圍往往大幅減少,未必能覆蓋所有醫療開支。
2. 有公司醫療保險還需要自行投保個人醫療保險?
一般打工仔都會認為公司已提供團體醫療保險,自己毋須額外自行投保個人醫療保險。當然,公司醫療保險也涵蓋門診、住院及手術等保障,但私家醫院費用高昂,公司醫療保險未必能夠提供所需保障額。而且,僱員離職或退休後便會失去有關保障。如果你的醫療保險計劃包含墊底費,你可先以公司醫療保險分擔部份費用,餘額則由自行投保個人醫保(例如:自願醫保)支付,進一步減省住院開支。
3. 如何善用醫保墊底費?
「墊底費」(Excess 或 Deductible)又稱為「自付費」,是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索償時,需自行支付的費用。扣減「墊底費」或「自付費」後餘下的醫療費用,保險公司會根據保險計劃之保障範圍及上限作出賠償。
4.保險索償申請須符合醫療所需及合理慣常?
受保人接受的醫療服務時需符合合醫療所需及合理慣常原則,保險公司會根據以上兩項原則決定會否批核索償申請。
醫療需要
保單條款會訂明「醫療需要」的準則,受保人接受的醫療服務需符合一般專業醫療慣例或公認的醫療標準的醫療服務或物品,並為診斷及治療所需,但不可以在較低醫療護理水平的情況下安全妥善地提供予受保人。受保人接受非緊急的住院服務前,應該先向保險公司了解清楚其保單的保障範圍與不保項目。
醫療需要指醫療上必需的醫療服務:
- 以「合理及慣常」費用對診斷作出相應及慣常之治療;
- 根據良好及謹慎的醫療標準;
- 就其診斷或治療而所需的;
- 非純為「受保人」、「醫生」、「中醫」、「物理治療師」、「麻醉科醫生」或任何其他醫療服務供應商提供方便;
- 以最合適之程度對「受保人」作安全及有效的治療;
- 「住院」非純為診斷掃描目的、影像學檢驗或物理治療。
合理及慣常
如果索償金額高於「合理及慣常收費」,保險公司有權拒賠或僅賠償部份費用,而「合理及慣常」的準則,則按1)保險或醫學界的治療或服務費用統計、2) 業界賠償統計、3)政府憲報以及 4)當地其他相關參考資料等而釐定。
5. 出入院手續、治療程序及醫學術語太複雜,醫療保險幫到手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傷病,相信大家都會措手不及。出入院手續繁複,又不熟悉醫學術語及治療程序而感到措手不及。保險公司都會透過保險顧問或客戶服務熱線,為客戶提供入院或索償等協助;部分保險公司更付設有醫護經驗的團隊為客戶提供個人化的跟進服務,減輕了解相關治療、手續的繁瑣程序及減低拒賠風險。
未雨綢繆,你可根據個人保障需要及經濟能力,為自己選擇一份合適的醫療保險,別讓醫療費用令你大失預算! 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信諾更設有Cigna Care Manager醫療服務經理,Care Manager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註冊護士擔任,為客戶提供一對一醫療支援服務,協調及跟進入院接受手術或治療的安排,為客戶提供醫療網絡內合適醫生選擇,分析各種治療方案,治療後為客戶計劃個人化康復計劃,及情緒支援等等,助客戶專注治療,加快康復進度!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