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情緒
港人生活壓力大,受到憤怒、焦躁或不安等負面情緒困擾的時候,往往容易出現情緒失控問題,不但影響身心狀況,更隨時誘發種種情緒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遇上生活、工作上各方面轉變,學習自我情緒管理、正確處理憤怒情緒尤其重要。要「急救」精神健康,走出負面情緒,先要了解自己,聆聽內心及察覺身體發出的身心訊息,再逐步學習梳理情緒、控制情緒的技巧。
認清憤怒情緒
你知道自己憤怒的先兆嗎?像喜樂或憂傷,憤怒是一種即時我們能夠就能認定的身體或心理反應。以下是一些身體對憤怒作出的警號:
- 心跳急速
- 呼吸短而淺
- 肌肉繃緊
- 手心出汗
- 胸悶
- 體溫偏高
- 腎上腺素水平偏高
- 血壓上升
當人出現憤怒的時候,內心可能會有一些想法,例如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公平、侮辱自己、阻礙自己做事、或故意激怒自己,繼而開始出現下列的表現和行為
- 高聲說話
- 怪責他人
- 皺眉
- 扔東西
控制怒火有何重要?
每個人對不快、敵視、沮喪的情況反應各異。一個易動怒的人面對負面狀況可能會一觸即發,提高聲線或訴諸肢體暴力。相反性情柔順的人會抑壓怒氣,就算內心的怒火已在沸騰,仍能保持表面上的平靜。
以控制憤怒情緒而言,兩種反應同樣不甚健康:
- 如你的怒氣太易於爆發,最終會令朋友、家人及同事疏遠,或會因一時衝動而墜入法網。
- 你的身體健康或會受到情緒影響。研究指出憤怒時易於做出火爆行為的人士,會有更大風險蒙受高血壓、偏頭痛、心臟病發及中風的威脅。
- 假如強忍怒火將情緒堵塞,令負面情緒未能釋放,並不等於它會自動消散。若你持續抑壓怒火於深心處,或會形成焦慮問題、抑鬱症和自尊心低落。
控制情緒、冷靜自己的方法
控制負面情緒從來不容易,對於性格火爆、容易衝動的人,更是一個難題。當處於一個情緒高漲、充斥怒火的時候,要冷靜自己,除了嘗試離開現場、飲杯水、洗面來分散注意力,或學習深呼吸或慢慢地呼吸,幫助放鬆,也可以先將問題或當刻的情緒擱置在一邊,嘗試以下方法:
- 專注於自己的呼吸上,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心裡面想著「放鬆」兩個字。也可以閉上眼睛,幫助自己更集中於呼吸上。重複呼吸練習直至心跳呼吸減慢或感覺平靜。
- 用力緊握拳頭,感受一下拳頭緊握時的感覺,然後放鬆拳頭,感受一下手掌放鬆時的感覺,然後再重覆以上步驟,直至冷靜下來;也可以嘗試收緊和放鬆身體的其他部份例如膊頭、額頭及牙關等。
想像自己現在身處一個放鬆的環境例如風和日麗的海灘,問問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聲音或到什麼氣味呢。並想像雙腳踏在幼沙上、皮膚感受到溫暖陽光的感覺,直至覺得身體冷靜下來為止。
憤怒情緒管理
容易出現憤怒、暴躁的情緒,可能與一些負面的思想陷阱有關,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的專家就分享了一些處理憤怒想法的建議,舉例當大家把事情災難化,例如將別人的拒絕看得很嚴重,就會容易令自己變得憤怒。 但再仔細想想,那件事情可能只帶來短暫的損失,例如損失了時間或面子,很少會引起長遠影響。這時候不妨問一問自己,在一星期後、一個月後或一年後,這件事情還重要嗎?
當面對困難或問題時,心裡想著自己不能接受、不能忍受,只會增加抗拒感及厭惡感。若能理性接受自己身處的現況,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上策。另外,當對一個人生氣,總是會與個人期望有關,例如心裡永遠想著「佢應該要點做… 應該…」,以符合自己的期望,所以嘗試降低對別人的期望,把「應該」轉為「我想佢…」或「我希望他佢…」。 最後縱使事情變得不如意,也可以減低失望和憤怒。
專家又建議,每次陷入憤怒情緒之前,都應該全面地看當事人的行為,不要只記著當刻對方引發你憤怒的事情,這可能是他性格的一部分,可提醒自己這個人也有對自己好的時候。至於對方是否刻意激嬲自己,也要先尋找證據,在冷靜下來的時候,嘗試客觀地作出分析,或從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整個事情,有助減少不必要的憤怒,以及影響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係。
其實人生總會有不如意、甚至逆境的時候,也要接受「不公平」是人生的一部分。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公平對待,但要求絕對的公平,有時候只會為自己增添煩惱和困擾。而持續有憤怒的情緒,也會為身體、情緒和社交帶來壞影響,需要付出代價,向對方發脾氣、發爛,可能令你感到渲洩,但不會有長遠實質的好處。
資料來源
- 專家話你知-家長管理情緒
-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如何處理憤怒情緒
- 憤怒我控制-如何管理憤怒
- 發嬲1個鐘=捱夜6個鐘 醫生:成日嬲皮膚會愈來愈粗
- Anger.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Visited 20th December 2011.
- Boiling point.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Visited 20th December 2011.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