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屬於新發現的多重抗藥性真菌,可在人體及環境中存在,一旦造成感染可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引致死亡。本港間中便有院舍或醫院出現耳念珠菌的群組感染個案,長者、免疫力弱人士尤其高危,大家都要加倍注意及預防。
耳念珠菌可寄居人體並導致頭暈發燒等症狀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徐詩駿醫生曾指出,耳念珠菌是其中一種念珠菌,屬於真菌類別,它首次於2009年在日本一名病人的耳道中發現,故命名為耳念珠菌。其實耳念珠菌可寄居於人體其他器官,目前大部分耳念珠菌皆並非在耳道發現。
該菌可於身體的不同部位繁殖而不發病,例如腋窩、腹股溝、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呼吸道、消化道、女性陰道等,而大部分帶菌者都沒有症狀,也不會影響健康人士。但當身體的抵抗力轉差,例如患上長期疾病、癌症等,便有較大機會發病,並可造成尿道炎、陰道炎等疾病。而該菌一旦入血可造成入侵性感染,情況嚴重更可誘發敗血症而導致死亡,不容忽視。因該菌入血而造成的入侵性感染的症狀如下:
受感染的高危人士
該菌主要透過與患者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受污染的環境表面或設備而傳播,並較常於醫院和院舍內出現。例如帶菌病人透過共用物件,即病床欄杆、血壓計、探熱儀器等工具或設備,將耳念珠菌傳給其他人士。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指出,下列幾類人士都有受感染的風險:
- 曾經或持續使用抗真菌藥物或抗生素治療的人
- 接受血管和腹部手術的患者
- 正使用侵入性醫療儀器,例如中央靜脈導管、術後引流管和導尿管的病人
- 正接受免疫系統抑制藥物人士
- 患有慢性腎病、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糖尿病和長期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患者
本港亦有零星爆發個案
本港間中都有出現與院舍或公立醫院有關的耳念珠菌感染個案,主要以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為主,部分人沒有出現症狀。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曾表示,2022年全美接獲2,377宗耳念珠菌的感染個案,該菌正於當地醫療機構傳播和蔓延,並對公共衞生系統構成威脅。該中心的分析又指出,臨床上接近一半患者在受到感染後90日內死亡,這些患者普遍本身已經帶有多種健康問題,因此受到該菌感染後較容易死亡。
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作治療
臨床上要治療耳念珠菌的感染,醫生需參考患者的化驗結果及症狀,採用不同的抗真菌藥物,例如「棘白菌素」,服藥期通常為2星期。如患者身上的耳念珠菌出現抗藥性,則有機會採用高劑量的多種抗真菌藥物。至於皮膚出現病變,例如生了膿瘡、膿腫,則有可能需進行開刀引流治療。若純粹是耳念珠菌的帶菌者,身體沒有受感染症狀或明顯症狀,則無需服用抗真菌藥物。
預防感染抗藥性真菌
- 保持良好個人和環境衞生,包括勤洗手
- 遵照醫生的處方建議,適當使用抗真菌藥物和抗生素,以免導致真菌出現抗藥性
- 定期清潔及消毒環境,包括採用1比49稀釋漂白水進行消毒
- 避免與他人共用物品,如毛巾、剃刀、指甲鉗或衣物
- 維持健康生活、飲食及運動習慣,增強個人免疫力
- 好好控制已有疾病,例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 避免直接用手接觸排泄物、傷口、 分泌物或已被污染的物件
- 小心處理傷口或出現破損的皮膚
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預防感染耳念珠菌。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包括提供為情緒病患者的住院保障、精神科治療。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幫你慳到盡。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