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瘜肉會變成大腸癌?認識其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方法
健康新知

腸瘜肉會變成大腸癌?認識其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方法

6 分鐘閱讀

腸道瘜肉是指大腸壁內的黏膜組織出現異常增生,部分屬於良性,也有部分會隨著時間變大及發生癌變,包括可演變成惡性腫瘤、即大腸癌。故大家及早接受檢查,切走瘜肉非常重要。本身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更要加倍留意,提防患上大腸瘜肉。齊來了解大腸瘜肉的症狀及防治方法。

40至60歲人士最容易患有大腸瘜肉,大多數人最初都沒有症狀,直至瘜肉受損而出血才察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留意有否下列情況:

  • 糞便帶有黏液或血液
  • 糞便出現紅色條紋
  • 糞便呈黑色
  • 持續無故便秘或腹瀉超過1星期
  • 腹痛
  • 因出血問題,引致缺鐵性貧血,日常容易感到疲勞

部分症狀可能會與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大便有血可以是痔瘡造成;糞便顏色轉變又可能與飲食或服用藥物有關,所以必須透過不同檢查來排除病因。

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大腸瘜肉的起因,但估計與基因突變、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有幾類人士屬於腸道瘜肉的高危一族:

  • 有家族病史,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姊妹曾患有大腸瘜肉或大腸癌
  • 45歲或以上人士
  • 有超重或肥胖問題
  • 患有糖尿病
  • 曾患有腸道炎症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克隆氏症等
  • 缺乏運動習慣
  • 飲食上習慣多肉少菜,尤其愛吃紅肉及加工食物
  • 經常吃高脂肪、醃製食物
  • 吸煙飲酒過多

大腸瘜肉主要有幾個種類及不同形狀。醫生要分辨病人的瘜肉是良性或惡性,臨床診斷時會透過大腸鏡檢查來觀察腸內壁的黏膜,並抽取組織進行化驗。中文大學的專家曾指出,常見有下列幾種腸道瘜肉。

  • 增生性瘜肉:呈扁平狀及稍為隆起,一般為良性,變成惡性腫瘤的機會非常低。
  • 腺瘤:蘑菇狀或肉瘤狀的凸出物,可變成惡性腫瘤,侵入及破壞周圍的器官,甚至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其他地方。由腺瘤演變成大腸癌,大約需時約10年時間。
  • 扁平鋸齒狀瘜肉/扁平鋸齒狀腺瘤:外形接近增生性瘜肉,但偏向隱蔽及較難發現,但可惡化成腫瘤,變化速度比一般腺瘤更快。

由於瘜肉的形狀可以非常接近,大腸鏡未必能完全分辨出來,或要作出進一步化驗。為免日後需重覆進行檢查,醫生為病人進行大腸鏡檢查期間,若發現瘜肉,通常會直接進行切除手術,即透過大腸內窺鏡移除瘜肉。若瘜肉的直徑大於2厘米,則可能要透過其他技術,例如「黏膜下剝離術」來處理。

大家要預防瘜肉及大腸癌,保持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尤其重要。可參考以下方式改善腸道健康:

  • 減少吃紅肉、高脂肪及加工食物
  • 多吃蔬果高纖維食物
  • 定期進行運動,幫助腸道蠕動
  • 避免吸煙和飲酒
  • 控制體重,預防肥胖症

最後,建議大家需要根據醫生的指示,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尤其是高危人士或曾經患有瘜肉的人。海外醫學界近年多提倡45歲以上人士,需進行大腸癌篩查包括腸鏡檢查,以及早發現瘜肉或腫瘤,採取適當治療來提高患者的康復機會。外科專科醫生賴偉達則曾表示發現不少病人很怕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其實大部分個案在檢查時都會使用鎮定劑,所以多數人在過程中不會感到不適。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的數據指出,在2020年,大腸癌是本港第2位常見癌症,同年有5,087宗新症個案,並有多達2,287人死於此癌症。政府現時資助50歲至75歲且沒有大腸癌症狀的本地居民,每2年往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包括大便隱血測試。若發現大便有血,便會安排大腸鏡檢查及切除相關瘜肉,預防大腸癌。

Cigna_Elite360_CTA_Banner_EN

信諾尊尚360醫療保為您提供360度全面及個人健康保障,包括預防、診斷、治療及康復。計劃每年保障限額高達港幣$5,000萬,涵蓋一系列住院及手術保障、自選保險保障、個人化健康評估、三大危疾「癌症、中風及心臟病」全方位保障及環球醫療禮賓服務等,全面保護您健康旅程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1. 瘜肉是甚麼?有些瘜肉特別容易形成大腸癌!
  2. 大腸瘜肉
  3. 腺瘤性息肉易變腸癌 逾50歲高危
  4. 【大腸瘜肉】大腸癌篩查知多少?認識大腸瘜肉成因及症狀
  5. 大腸瘜肉或演變成癌症 應及早切除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