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再現,獨留在港的老人家,見到子女或孫兒移民海外,除了情緒會受與親人離別所影響,更可能要面對孤單和寂寞的生活,甚至陷入老年抑鬱症危機。衞生署曾引述本地調查指出,本港的老年抑鬱症病發率可高達15%,值得大眾關注。長者出現老年抑鬱症,很多時的病徵都不易被察覺,或只會集中投訴身體不適,甚至會傾向避免在醫生面前說出自己的情緒問題。身邊的家人、照顧者或鄰居可留意下列相關症狀,有懷疑應盡快帶往求醫。
老年抑鬱症的常見症狀
情緒認知方面:
- 情緒低落、沮喪、悲觀、消極
- 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
- 脾氣變得暴躁
- 有罪疚感及自我價值過低
- 難以集中精神
- 可能會有妄想
- 病情嚴重會有自殺傾向
行為及身體方面:
- 失眠
- 不願參與活動、容易疲倦
- 動作緩慢、甚至完全不願意郁動
- 食慾不振或失調
- 體重失調
- 原因不明的身體疼痛
- 對很多事情失去興趣
出現老年抑鬱的成因
抑鬱症成因眾多,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如腦部的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控制)。當人面對重大壓力事件,例如經歷親人逝世、婚姻破裂、退休、欠債、出現長期病患等,都有機會令人患有抑鬱症。一般而言,老年抑鬱症有以下誘發因素。
- 退休後的生活由忙碌變為閒逸,沒有生活寄託,過多空閒的時間會使長者感到生活百無聊賴、空虛及沒有價值,加上經濟能力減弱,心理上便覺得很難適應 。
- 身體機能老化,會加劇心理上的擔憂及無助感。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
- 氣腫及關節痛症等,更會令他們感灰心沮喪。若因中風失去自我照顧能力,更會怕負累家人而感到內疚,又感到尊嚴受損而出現抑鬱。
- 面對親友的生離死別,如喪偶或喪親,容易陷入情緒低落。
- 家庭或居住環境的改變,子女長大後的家庭,會令長者感到孤單和寂寞,尤其獨居長者、或需要入住院舍的長者,或會覺得被親人遺棄,容易有抑鬱情緒。
- 社會日益變化,周圍的新事物發展迅速,長者容易與社會脫節。長者可能會覺得不受重視、對自己失去信心。
長者安居協會早前表示今年首7個月接獲近百宗長者致電求助個案,逾半求助者為獨居長者。不少人擔心子女移民後,未能自理,主動查詢入住院舍安排;也有些長者擔心子女不適應新環境,部分人有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殺念頭。另一機構利民會在過去一年也接獲逾百宗求助,超過一半求助者是移民人士的家屬,包括長者因為要與親人分離,出現嚴重情緒反應,部份人擔心家庭失去經濟及照顧上的支援,出現持續焦慮情緒。
老年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一般來說,臨床上要治療老年抑鬱症,會透過處方抗抑鬱藥物、提供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社會上的支援,例如社工在各方面包括鄰里、居住環境的改善支援等,從而減低患者抑鬱症病情轉差或出現自殺風險。
如何擺脫老人孤單和寂寞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林一星教授曾指出,若子孫移民,留下的長者過往依賴他們照顧,被遺棄的感覺會較重,子女與接替的照顧者,需清楚交代之後的日常安排、各樣細節等等。若父母一直以照顧子孫為生活重心,子孫移民,會頓時感到失去人生意義,也會擔心子女在外國的生活而焦慮。建議要幫父母找寄託,不妨可看看下列貼士。
- 參加長者義工計劃,發揮所長
- 鼓勵多參與戶外活動,例如行山、耍太極、打羽毛球等
- 可以請父母幫忙看顧其他家人
- 多進行視像通話,例如每隔兩日
林教授續稱,在外子女透過視像通話,未必能及時觀察到父母的狀態轉變,同時可能會怕子女擔心而隱瞞健康問題。建議及早與父母相熟的親友、鄰居保持聯繫。並鼓勵他們參與社區精神健康中心的活動,從而建立支援網絡。一旦出現初期情緒困擾,可尋找社區支援。另外,有社工建議計劃移民的人士,要及早為留下的老人家尋找支援,例如預早兩個月找社工、護理員協助,避免老人家在同一時間面對離別、失落的情緒,又要突然迎接太多陌生人,可能會更難受,此外需要預留時間勸說老人家接受相關服務。
長者安居協會今年8月起推出的「一線通千里顧服務」,子女可每月收到長者生活狀況及監測數據報告,包括其活動狀態及每月「撳鐘」次數,協會獲授權後可閱覽長者的醫健通資料,了解老人家有否定期覆診,並有專員定期打電話問候關心,每月兩次。大家可瀏覽長者安居協會網站或致電熱線29527250查詢。
信諾尊尚360醫療保為您提供360度全面及個人健康保障,包括預防、診斷、治療及康復。計劃每年保障限額高達港幣$5,000萬,涵蓋一系列住院及手術保障、自選保險保障、個人化健康評估、三大危疾「癌症、中風及心臟病」全方位保障及環球醫療禮賓服務等,全面保護您健康旅程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長者精神健康手冊
-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老年抑鬱症
- 無定向學堂-同步「陪診」-子女遙距照顧留港父母
- 移民潮|留港長者別至親求助增 社企推新服務讓子女千里送關心
- 移民潮下的精神健康危機
- 長者安居協會-一線通®千里顧服務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