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什麼是耳垢?一文了解採耳風險及清潔耳垢的正確方法
健康新知

【耳垢】什麼是耳垢?一文了解採耳風險及清潔耳垢的正確方法

6 分鐘閱讀

不少人都有挖耳朵的習慣,甚至光顧坊間的採耳服務,究竟耳垢從何而來?又是否需要定期清理?整合不同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的分析指出,人體耳垢可經新陳代謝自然排走,一般情況下,不用自己清潔耳朵,包括毋須使用採耳工具或棉花棒挖耳朵。

耳垢(即耳屎) 是一種由外耳道表皮脫下的皮屑,與外耳道分泌物混合而成的油性物質。它本身有下列多種功能:

  • 能夠滋潤皮膚及防水,可避免皮膚變得乾燥痕癢
  • 因耳垢含有酵素,有助抵抗細菌及真菌的入侵,預防耳道皮膚受到感染
  • 耳垢同時帶有黏性,可減少異物如塵埃、昆蟲,經耳道入侵耳膜部位

耳垢主要分為2個類型,包括乾型耳垢及濕型耳垢。根據衞生署指出,遺傳學調查發現在亞洲人當中,乾型耳垢佔多數。乾型耳垢顏色為淡灰或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成分以皮屑和皮脂為主。由於乾型耳垢的密度低,較少造成阻塞。

至於濕型耳垢顏色多為褐色,質地濕而粘,其中有些質地軟而淺褐色,有些硬而黑褐色。通常長期暴露空氣中的濕型耳垢會變硬和顏色轉深,而混有外耳道毛囊和塵埃的耳垢也會比較硬。由於濕型耳垢密度較高,偶然會造成阻塞。

正常情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自然向外排走,一般人毋須刻意清理耳垢,即不用挖耳朵。香港醫學會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白威曾指出,除非耳垢積聚過多,引致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及流膿等症狀,或耳垢已對耳道和耳膜造成阻礙,醫生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

如有擔心,建議下列幾類人士可以定期進行耳道檢查,了解是否有耳垢阻塞耳道的情況,由醫生協助下作出清除。

  • 長者
  • 長時間配戴助聽器人士
  • 耳道較狹窄
  • 耳毛較多
  • 耳朵受濕疹問題困擾的人
  • 小童及言語表達有障礙人士
  • 過往曾有耳垢阻塞問題的人

近年流行採耳服務,或自行購買及使用採耳工具,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鄧志豪曾指出,採耳有機會將本來向外移的耳垢推回耳內,形成耳垢積聚,長遠或造成耳道阻塞,影響聽力,並增加出現細菌感染風險。

坊間的採耳服務一般會使用內視鏡偵測外耳道的狀況,並利用清潔棒或棉簽挑出耳垢。但他強調,人體耳道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呈彎曲狀態,較硬的儀器很容易令外耳道的皮膚受損,可造成創傷。加上,若有細菌或霉菌寄生在採耳工具上,便有機會引起外耳道發炎。外耳道一旦發炎,情況若嚴重,炎症可深入至皮下,侵蝕骨頭,若進一步感染到中耳及內耳的部分,可引致中耳炎,或影響內耳神經的健康。

不少人都習慣在洗頭後或游泳後,使用棉花棒挖耳朵,希望可吸乾水份,防止耳朵入水。但期間不但有機會將耳垢推入耳道更深入的位置,還會增加刮傷耳道的風險,甚至棉花棒的棉花不小心鬆脫及殘留在耳道內。大家不妨參考其他較好的處理方法如下:

  • 保持側頭的姿勢約數分鐘,然後輕力拉扯耳珠往不同方向,從而讓積水自然流出,然後使用毛巾或紙巾在耳道口輕印乾水份
  • 若耳內仍有積水,不妨用風筒透過微溫的操作模式,在距離耳朵幾吋位置輕吹
  • 保持側臥,讓積水自然流走
  • 如必要用棉花棒,建議只在耳道出口,輕力印乾水分,避免把棉花棒深入耳道內或用作抓癢

部分人會使用耳垢軟化劑,有醫生就指出,使用耳垢軟化劑或耳道沖洗劑產品前,建議先求醫並檢查耳道狀況,評估相關症狀是否由於耳垢積聚所引致,並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使用。衞生署就耳垢阻塞的患者,使用耳垢軟化劑提供了一些實用貼士:

  1. 家人先清潔雙手,然後用藥棉清潔病人的外耳
  2. 把藥瓶握於手中數分鐘,使耳垢軟化劑溫度接近體溫
  3. 患者側臥在床上或梳化上,將需要治療的耳朵向上
  4. 家人把耳朵輕輕地向上及向後拉,將耳道拉直
  5. 按醫生指定的份量,將耳垢軟化劑滴進耳道
  6. 滴藥後,將耳道入口的三角形軟骨(即耳屏)按下,然後輕輕按摩
  7. 患者保持原來姿勢約2分鐘,用毛巾按在耳朵上,然後慢慢起來

大約4成耳垢阻塞的患者使用耳垢軟化劑約1星期後,阻塞情況可獲改善,部分仍需要由醫生清理。

Cigna_VHIS_CTA_Banner_TC

胡亂採耳有可能令耳朵受傷,如懷疑耳垢堵塞耳道,引致各種耳疾問題,應盡快找醫生處理。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1. 耳垢知多少
  2. 消委會-安全採耳貼士
  3. 採耳│醫生指衛生情況及成效存疑 操作不當隨時可致面癱
  4. 挖耳垢小心後遺症 耳鼻喉專科醫生拆解耳垢學問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