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儲存舊報紙雜誌、舊衫褲,或愛收集公仔、模型等心頭好,令全屋擠滿雜物,帶來家居安全、衞生等問題,又常與家人為此爭拗,可能並非只是有收藏嗜好,而是患上了病態的囤積症。
北角早前便發生一宗罕見意外,有中年婦人懷疑被房間堆積的大量衣物壓死,據傳媒報道指出,死者生前有儲物的習慣,客廳及睡房都滿佈雜物,睡房堆積如山。有專家便建議經常儲物的人,購物前要想清楚,思考物件是否必需品,並學習「斷捨離」,好好執拾和捨棄多餘物件。
常見囤積症症狀和表現
- 不斷購買物品尤其同類物品
- 經常索取及收集免費物品
- 喜歡在街「執嘢」如別人棄掉的物件、紙皮
- 難以棄掉物件,若棄掉會有難捨難分的痛苦
- 愛儲存別人認為沒有用途或價值的東西
- 所儲存的物品長時間沒有使用,如幾年沒有穿過的衣物
- 囤積問題令居住環境變狹窄、發生家居意外或衞生變差,更可能因此與家人發生爭拗
囤積症成因
囤積症(俗稱儲物癖)是其中一種強迫症,醫學界於2013年已將囤積症列為精神病,囤積症特點為「有入無出」或「多入少出」,例如患者會瘋狂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包括網購,或收集他人送贈的物件如街上派發的免費贈品,甚至在外執拾一些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由於無法作出捨棄,又不想轉贈別人或送去回收箱,令物品越儲越多,影響正常生活。
精神科醫生丁錫全曾表示,患者會過量收集一些外人認為是無謂、但他們認為是有用的物品,因而佔據了居所大量空間,物品堆積如山,令自己或家人都寸步難行,但又不願意棄掉,為家人同樣帶來困擾。完美主義者、性格優柔寡斷、家族中有人曾患囤積症,均屬囤積症高危一族。認知障礙症患者及長者也有機會患此病,因為長者的記憶會停留在舊時,以為物品都有用的,加上性格較固執,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出現囤積行為。不少人都愛儲存心頭好,丁醫生強調,是否積物成病要看程度,若儲存行為不影響日常生活及身邊人,則沒有問題。若達到一個程度是心理上對物品有很強烈的不捨,只懂儲不懂棄,便有機會患囤積症了。
另有精神科醫生認為,囤積症患者童年時經歷過物質匱乏,之後有經濟能力時,就會傾向儲存物品,當中或反映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另外,長者喪偶後,會藉着囤積某些物品來緬懷過世的老伴。
儲物癖小測試
- 會囤積大多數其他人會放棄的物件?
- 由於混亂或擁有太多物件,導致家中空間不足?
- 不斷渴望購買物品或索取一些免費品,如宣傳品?
- 囤積、儲存及採集行為,大程度上影響日常生活,如學業、工作、社交或家庭生活?
- 囤積大量物件而帶來精神困擾?
如以上5項超過3項答是,最好向專業人士求助。
囤積症如何解決
綜合不同醫生的建議,認為囤積症患者可將儲存物品分為4類,包括第1類常用物件,即1個月內或1個禮拜內都會用,就執拾為1箱;第2類是不常用的物件,即1年內會用到,例如暖爐;第3類則是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可挑選幾件,然後存放;餘下第4類就棄掉。患者不妨從家中一角開始做整理,再將範圍擴展,例如書房或衣櫃,整個過程可能要花上一段時間。
其他貼士:
- 喜歡購物的患者,購物前想清楚,思考一下有關東西是「想要」定「必要」,是否生活必需品,最好不要即日購買,可待一晚先想清楚。
- 學習「斷捨離」概念,意思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事物,脫離對物質的執着,例如考慮將物品轉贈有需要人士,幫助別人,或作循環回收,這樣做也很有意義。
- 為即將捨棄的物品拍照留念,以另一種形式進行保存。
- 學習管理壓力,例如透過做運動、瑜伽或其他喜歡的方法減壓,避免透過瘋狂購物或囤積物件作心理寄託。
- 家人不宜私下清理患者的物品,以免令他們感到受傷害、出現憤怒或沮喪情緒,或會令雙方關係破損,適得其反
囤積症治療方法
治療的藥物和方法,多數與治療強迫症類似,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等。認知行為治療目的是要讓患者透過行為訓練,認識到把囤積的東西棄掉,也不會出現焦慮。如病情嚴重,便要服用增加腦部血清素的藥物,以控制購物行為。同時,家人也要多陪伴,並讓患者學做其他事情或興趣。
資料來源
- 蝸居易患囤積症 影響家人關係
- 家居收納|奶奶儲物成癮屋企似徒置居? 7招協助家人改善囤積症
- 【斷捨離】不斷儲物係念舊或強迫症?抑鬱可致病4問題測有冇中招
- 罕見意外|雜物堆積如山 北角雲景道女子疑被大量衣物壓死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