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除了及早注射預防疫苗、有症狀盡快求醫外,大眾也提高了對個人及環境衞生的關注,包括家居及辦公室的消毒清潔。其中家居暗藏的邋遢地方,隨時是各種傳染病的溫床,所以大家一定要妥善做好家居清潔及消毒等防疫措施。
家居常見暗藏細菌、病毒的地方
過往有不少研究或測試都發現家居某些位置或日常用品,容易暗藏病菌,當中可能是大家經常觸摸的地方或日常物品,引致在不經不覺間,傳播可引致的傷風感冒病毒或腸胃炎。美國國家衞生基金會(NSF) 研究指出,檢測了22個家庭的家居環境樣本一段時間,包括手機、扭掣、廚房、廁所、寵物的日用品及玩具等30個樣本。結果發現下列的物件表面比較多細菌,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
- 洗碗海綿或百潔布
- 廚房鋅盤
- 砧板
- 雪櫃
其中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專家團隊,在《自然生物化學雜誌》(Nature Chemical Biology)發表報告指出,研究於不同物料培養細菌,結果發現,潮濕、多孔及含有食物殘渣的洗碗海綿,最容易滋生及繁殖細菌,每立方厘米可容納多達 540億個細菌,包括可致病的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等,專家形容廚房的洗碗海綿比廁所的座廁更污穢。
保持家居清潔貼士
美國清潔協會(ACI)便建議大家每星期清潔及消毒洗碗海綿,有助防止細菌傳播,最好定期如每兩個至幾個星期更換全新的海綿。至於清潔洗碗海綿的方法,建議將洗碗海綿浸泡在稀釋漂白水中約5分鐘後,然後過水風乾,稀釋比例大約是1公升清水及3湯匙漂白水。
至於其他地方的消毒及避免播毒貼士如下:
- 定期以1:99方法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經常接觸的地方,例如傢俬、玩具、用具、廁所、浴室和地板,其中座廁及浴缸可用1:49稀釋方法消毒
- 利用70%酒精或其他適合的的清潔劑清潔金屬表面,如金屬門柄
- 經常蓋上廁所板,尤其沖廁期間
- 牙擦宜放在有蓋的牙擦架上,漱口杯必需倒轉擺放
- 每星期可向地台排水口(即U型隔器)注入500毫升清水,以確保發揮隔氣功能
- 定期用消毒濕紙巾清潔手機表面
至於砧板、雪櫃也暗藏很多細菌,要提防引致食物中毒,建議大家處理生熟食物時,要分開使用不同的砧板,避免砧板交叉污染。每當接觸生肉後,都要徹底洗手。雪櫃也要定期以專用清潔劑消毒,同樣為防交叉污染,謹記要把生熟食物分開不同層數儲存,把即食食物,例如預先包裝好的壽司放在上層,而生肉或未清洗的蔬菜,就放在下層。
家居防疫貼士
香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早前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Omicron BA.1可在不鏽鋼、聚丙烯(Polypropylene是一種常用塑膠)及玻璃表面,留存7天後仍具有一定傳染力。若相比原始的新冠肺炎病毒,Omicron具有較強的穩定性,透過環境傳播的能力也較高,前者於有關物料表面存放後第4天,已失去傳播能力。
參與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教授潘烈文就提醒大家,若家人染病後在家隔離,同住人士應勤加清潔門柄、食具等容易帶有病毒的地方,包括定期用1:99方法稀釋漂白水進行清潔,以減低受感染風險。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不鏽鋼表面,例如升降機按鈕、門柄或餐具等有一定傳播風險,除定期清潔,觸摸後都要徹底洗手或消毒雙手。
保持個人、家居及環境衞生,有助預防染上各種傳染病。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家居防疫】沖廁蓋上廁所板仍可播毒?浴室防疫必做6件事
- 【家居清潔】廚房比洗手間更污糟?提防4個藏菌「鬼祟位」
- 全城抗疫 個人家居衞生必讀貼士
- 管家王 ︳洗碗綿每一立方厘米藏540億菌多過座廁 專家教微波爐漂白水4大消毒法
- 港大研究:Omicron病毒在光滑表面7日仍播毒 白紙帶毒可長30分鐘
- Clean the Germiest Home Items
- Why kitchen sponges are the perfect home for bacteria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