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是都市十分普遍的慢性疾病。患上高血壓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不少患者往往出現中風、冠心病等併發症,才被發現有高血壓的問題。所以及早發現,有助患者透過各種方式,包括藥物治療、飲食及運動習慣,來控制病情,預防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高血壓症狀
患上高血壓時,一般沒有明顯症狀,若沒有定期量度血壓水平的習慣,根本難以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甚至已患上高血壓。有些人更是到診所求醫時,才被醫生發現患有該病。至於當血壓太高時,一般會有以下症狀:
高血壓是成因
當人體的心臟收縮時,會將血液泵入血管,期間會為血管壁加諸壓力、即是血壓。當人體維持正常的血壓,有助推動血液在體內運行,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身體各組織。若血壓上升並持續處於高水平(即高血壓),便可能會引致各種健康問題。
血壓度數以2組數字表達,首個數字為「收縮壓」,又稱「上壓」,顯示心臟收縮及泵出血液時,血管內的壓力。第2個或寫於下方的數字為「舒張壓」,又稱「下壓」,反映在心跳之間,心臟放鬆時血管內的壓力。高血壓及前期高血壓的定義如下:
- 高血壓:上壓持續地處於或高於140 mmHg(毫米水銀柱),或下壓持續地處於或高於90 mmHg。舉例上壓及下壓分別達到168/120,便屬於高血壓。如上壓達到200,反映高血壓情況嚴重,應及早求醫。
- 前期高血壓:上壓處於130至139 mmHg之間,或下壓處於80至89 mmHg之間
若血壓水平持續處於前期高血壓的狀況,應多加注意各方面,避免演變成高血壓。
衞生署曾於「2014至15年人口住戶健康調查」探討港人患高血壓的情況,屬比較近期的研究,結果發現,15歲至84歲人士中,高血壓的發病率為27.7% (其中女性25.5%,男性為30.1%),當中有近半人於調查前未被確診,換言之,即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問題。有關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15至24歲人士中,每20人才有1人患高血壓,但於65至84歲組別中,每20人便有13人是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的高危因素
醫學界發現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當中與都市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香港心血管疾病防治協會主席陳栢羲醫生曾指出,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高血壓,臨床上一般以35歲以下界定為年輕高血壓。其臨床上診治過最年輕的高血壓患者只有23歲,屬肥胖人士,自小喜歡吃零食,同時患有代謝綜合症及睡眠窒息症,需長期食藥控制病情,故控制體重及調節飲食習慣十分重要。
其實大部分高血壓個案,都沒有明確的病因,通常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另有些患者是由其他疾病或身體變化引致繼發性高血壓,例如患了腎病、荷爾蒙失調。此外,有些因素會令人較易患上高血壓。
高血壓治療、預防方法
高血壓若不加以控制或治療,可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腎衰竭或視網膜血管病變。而血壓越高和不受控制的時間越長,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及其嚴重性越大。臨床上主要靠服用降血壓藥物、加上配合調整生活模式,來控制高血壓病情。醫學界就預防及改善高血壓有下列貼士:
- 保持均衡及低鹽份飲食
- 適當運動,例如每次進行至少1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運動,例如緩步跑、步行、太極、游泳等,以達至每周累積最少150分鐘的目標。如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請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
-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 戒煙
- 避免飲酒
- 確保充足的睡眠及休息
- 好好管理壓力、保持心境開朗
- 定期量度血壓
- 按照醫生建議服用降血壓藥物、定期覆診
高血壓飲食建議
飲食方面,都市人經常外出飲食,在三餐中過量攝取鈉質、未有吸收足夠鉀質,都會影響血壓水平,因為充足攝取鉀質,有助身體排走多餘的鹽份。留意下列由衞生防護中心的專家所提出的建議:
- 盡量使用新鮮食材煮食,其中可用檸檬、番茄、甜椒、南瓜、菠菜等新鮮食材煮成醬汁,代替即食醬料
- 少吃高鈉、鹽醃食物,例如加工肉類、即食麵及湯包、罐頭湯、鹹蛋或醃菜
- 減少使用鹽或其他含鈉的醬料,例如豉油和蠔油,並以大蒜、胡椒、檸檬汁、醋、羅勒、五香粉、紅椒粉、香草和香料等天然食材代替,從而增加菜式的味道
- 避免選用醃製或罐頭蔬菜作為食材,如必要使用,應先沖洗及浸泡,能減低其鈉含量
- 以新鮮水果、乾焗兼原味果仁等低鹽份的零食,取代薯片、鹹味餅乾其他高鹽零食
- 出外進食時,選擇以天然調味料調味、醬汁較少的餸菜,或要求醬汁另上
- 購買預先包裝食物時,留意營養標籤,選擇鈉含量較低的產品
- 攝取足夠鉀質,蘊含鉀質的食物,包括香蕉、橙、牛油果、番茄、菠菜、南瓜、馬鈴薯、蘑菇、紫菜、燕麥、小米、奶製品、豆及豆製品
信諾尊尚360醫療保為您提供360度全面及個人健康保障,包括預防、診斷、治療及康復。計劃每年保障限額高達港幣$5,000萬,涵蓋一系列住院及手術保障、自選保險保障、個人化健康評估、三大危疾「癌症、中風及心臟病」全方位保障及環球醫療禮賓服務等,全面保護您健康旅程的每一個重要階段。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