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骹】甩骹經常復發?一文看清如何正確處理甩骹!
健康新知

【甩骹】甩骹經常復發?一文看清如何正確處理甩骹!

5 分鐘閱讀

你有否試過因意外或運動所致而甩骹?其實除了上述原因外,亦有些人會因為先天性關節不穩而出現慣性甩骹的情況。到底甩骹有哪些症狀? 甩骹時又應該如何進行急救?想有效預防甩骹又該如何處理?信諾Smart Health馬上為你逐一講解。

當遇上跌倒、車禍、運動,或因受到其他外力衝擊而導致肱骨頭(Head of the humerus)從淺層關節腔(Glenoid cavity)脫出時,則屬於「甩骹」,亦可以稱之為關節脫臼。當中常見的甩骹位置為肩關節、手、手指、膝蓋等身體部位,並以肩關節甩骹最為常見。

無論年輕人還是銀髮族,也有機會發生甩骹的情況。以肩關節甩骹為例,便常發於20歲及60歲這個兩個年齡層。年輕人會發生肩關節甩骹,主要是因為關節受到強大的力量撞擊所造成;而銀髮族則有機會因軟骨、韌帶、肌腱等軟組織退化而令到支撐組織未能受到保護,嚴重者甚至動作稍微較大已經會出現甩骹情況。

關節甩骹通常是因外力撞擊而令到相連的骨頭處於分開狀態,因此亦有可能造成關節附近的軟組織受損,從而產生瘀青及疼痛;以下為一些甩骹的常見症狀:

  • 傷處變形或腫脹
  • 傷處活動困難或暫時喪失活動能力
  • 傷處及周遭位置疼痛
  • 失去力量
  • 觸摸傷處時感到疼痛
  • 傷處呈藍

萬一遇上甩骹情況,切勿嘗試自行將甩骹位置自行托回,以免因誤傷其他部位而造成更大傷害。如果懷疑關節甩骹,應先讓患者休息,並且以冰袋輕敷受傷的關節位置;以下為一些處理及急救方法:

  1. 保持原來的情況加以固定
  2. 可抬高傷處並進行局部冰敷
  3. 到醫院照X光,確定是脫臼還是骨折

一般來說,情況較輕微的甩骹個案可以輕易把關節托回原處,配合簡單藥物便可以很快康復;然而,如果甩骹情況較為嚴重,有機會需要透過外在的固定物(例如打石膏、配戴支架)來協助穩固關節,甚至可以需要進行手術方能成功治療。

現時最為普遍的手術方式是內窺鏡微創修補手術,只需切開數個1厘米以內的小切口便能完成手術。然而,如果骨缺損的情況嚴重,則有可能需要透過開放式手術進行自體骨移植。

關節甩骹時,醫生會將肱骨頭歸位至關節腔中,這個過程稱為閉合復位(Closed reduction)。然而,只要曾經發生過關節甩骹,日後關節便有機會變得不穩定,甚至會輕易脫離關節的原有位置,從而出現相同位置重覆甩骹的情況。

此外,每次甩骹後,關節的結構亦會再度受損,而當中的軟骨、靭帶及其他組織所形成的保護網亦會因此而缺損,從而增加下一次甩骹的復發機會。

關節甩骹後果可大可小,如果處理不當或護理出錯,則有機會造成額外損傷,甚至引發關節囊鬆動,令到關節多次甩骹,造成關節習慣性甩骹的可能。想有效預防甩骹復發,不妨參考以下三個方法:

1. 避免過度運動

運動時應多加留意容易甩骹的部位(例如肩關節、手關節)的活動幅度,亦應好好控控運動強度,以及避免做出容易引發甩骹的擺動動作。

2. 切勿自行托回

甩骹時切忌自行托回,應尋找專業醫生或技師進行關節復位,以免造成關節損傷及鬆動,甚至引起關節習慣性甩骹。

3. 接受物理治療

康復後可以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的復康療程,除了有肪增強肌肉力量外,亦可以有利於維護關節功能及促進滑液分泌,從而提高關節的穩定性。

即使進行復位後,亦不應輕視後續復健及日常護理,以免因護理不當而造成關節習慣性甩骹的負面後果,甚至令甩骹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Cigna_DIY_CTA_Banner_TC

後續復健與診症治療同樣重要。信諾DIY隨意保讓你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設計專屬自己的健康保險,基本門診保障已包括物理治療,你更可從多項保障中自選所需,當中包括牙科保障,涵蓋定期口腔檢查、治療費用以及緊急治療﹐是一份真正度身訂造的自選健康保險。按此開始DIY你的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

  1. 肩關節慣性脫位
  2. 【肩膀不適】簡單測試測出肩膀脫臼!哪兩個年齡層人士高危?
  3. 【甩一次傷一次】膊頭甩骹,以為托返就冇事?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