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發福的迷思】破解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及改善建議
健康新知

【中年發福的迷思】破解中年發福的真正原因及改善建議

5 分鐘閱讀

踏入中年,體重開始逐步上升、變得粗腰大肚腩,不少人歸究是中年發福引起,認為避無可避。但外國最新研究揭露,人體的新陳代謝在20歲至60歲之間,都十分穩定,沒有改變。換言之,坊間常提及「年紀大、新陳代謝減慢,自然令人肥」的論調並無充足根據。專家認為從飲食中攝取過多熱量,無法消耗,為致肥的主要罪魁禍首。要避開中年發福,控制日常飲食始終為關鍵。

  • 踏入30多歲、40多歲,體重明顯上升
  • 腰部多了脂肪,令腰圍增加,需更換腰圍較大的新褲子
  • 出現大肚腩

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前引述英國鴨巴甸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進行了一項針對新陳代謝與中年發福的有趣研究,結果令人震驚。專家團隊在29個國家進行研究,總共有6,400人參與,年齡介乎8日大的嬰兒,到年長至95歲的長者。

專家安排參加者飲用帶有無害輻射的水,再量度小便中輻射水的排出量,計算其新陳代謝率。結果發現,人體在出生後的新陳代謝率一直上升,至1 歲到達頂峰。之後每年下降約3%,直至20歲。當踏入20 歲之後,新陳代謝率竟然沒有變化,一直保持平穩,直到60 歲後才再開始逐年下降,到90歲時新陳代謝比中年時大概少了26%。

參與該研究的大學教授認為今次結果令人驚訝,直指大家一直認為的中年發福,其實與新陳代謝無關,因為人在20 歲至60 歲期間,新陳代謝率沒有改變。又提醒正處於中年發福階段的人士,要提高警覺,不能再把增磅問題,歸咎年紀大代謝減慢有關。總結認為中年人士體重上升主要與不自覺地過量飲食有關,大家要正視問題,從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作改善。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科學》內。

根據衞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最新資料顯示,港人的超重率(BMI介乎23至24.9)及肥胖率(BMI為25或以上)合其高達50%。其中男女有關比率分別佔57%及43.6%。男性來說,若比較不同年齡群組的肥胖率,45至64歲組別的男性最高、達45%;女性中,則以65至84歲組別人士的肥胖率較高有34.3%,反映年紀大人士的肥胖問題嚴重。

至於醫學界一直有不少研究都指出,肥胖與很多疾病息息相關,甚至是很多疾病的成因,包括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風癌症、二型糖尿病、退化性膝關節炎及睡眠窒息症等等,可以對健康構成威脅。

過往坊間一直相信中年發福屬自然階段,認為與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過程減慢,包括基礎代謝率降低有關(基礎代謝率是人體在靜止狀態下,維持各樣器官機能所消耗的最低能量),今次研究正推翻了此論調,令各地專家熱議。不少人重申強調過量進食或吃太多垃圾食物,是令中年人體重有增無減的原因,提醒不要再放任飲食。

建議大家想控制中年發福的問題,應從飲食及生活各方面作改善,包括多吃蔬果和高纖維食物、保持低糖及低脂肪的飲食方式;配合足夠體能運動,避免久坐等。同時要維持健康體重及保持腰圍適中。看看香港肥胖醫學會提供的飲食貼士。

  • 多選蒸、焗、炆、灼、上湯、烤等低脂烹調方法,減少吃煎炸或有茨汁食物如白汁、葡汁、咖喱汁
  • 選擇低脂肪的肉類,如瘦肉、魚;每餐最多吃3両肉份量(相等約3隻廣東麻雀牌或成人手掌心大小)
  • 吃雞鴨時最好去皮,減少脂肪攝取
  •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多選含蔬菜的菜式或另加灼菜或上湯浸菜
  • 避免飲用過量酒精及高熱量飲品
  • 每餐只吃8分飽,不要勉強吃清所有食物
  • 三餐定時,避免暴飲暴食
  • 進食時多咀嚼,減慢進食速度,切忌狼吞虎嚥
  • 外出飲食時,避免過量點餸菜

中年發福不容忽視,可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包括與肥胖有關的各種心血管疾病,可以對身體造成長遠影響。

資料來源

  1. Metabolism peaks at age one and tanks after 60, study finds
  2. 【健康增值】研究指中年發福無關新陳代謝 肥胖只因食太多垃圾食物?
  3. 非傳染病直擊-糖胖症:與生活模式相關的流行病
  4. 香港肥胖醫學會-認識肥胖症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