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大,牙齒逐漸脫落(即甩牙)引致缺牙問題,是自然現象?不少人都誤解「甩一兩隻牙」對生活影響不大,甚至以為用假牙代替便可以。有牙醫就曾指出,缺牙越多,牙槽骨萎縮情況會越差,不但影響日常說話發音、咀嚼困難,令人難以進食蔬菜和肉類,影響營養吸收,如情況嚴重,更會導致出現面容凹陷的情況。
缺牙的原因
蛀牙和牙周病,是一般人尤其長者缺牙的主要原因。而長者也相對較易受蛀牙困擾,因為他們的身體狀況、或受藥物影響,可致唾液分泌減少,令蛀牙風險增加。另一方面,部分長者的手眼控制欠靈活,會令清潔牙齒變得困難,以致假牙托或牙橋與牙齒的接觸面成為蛀牙的高危位置。
缺牙的影響
缺牙並非小事,口腔頜面外科專科醫生周國輝曾表示,牙齒脫落後,牙槽骨和牙齦會同步萎縮,鄰近牙齒會移位,上下頜的對咬牙齒也會越生越長。這情況都對生活上各方面帶來影響。另外,萬一所有牙齒都脫落,頜骨便會嚴重萎縮,導致面容凹陷,影響外觀。
- 減低咀嚼能力,限制了食物選擇,例如難以咀嚼堅硬、脆及黏稠的食物,包括肉類、蔬菜及堅果,影響身體的營養攝取,並失去享受美食的樂趣
- 阻礙發音,影響自信及社交能力,可能誘發情緒問題
- 影響外觀,例如咀唇、面頰或會出現凹陷
- 牙齒脫落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鬆牙或牙齦發炎,不但帶來疼痛,也影響食慾
缺牙怎麼辦?
消費者委員會曾表示,長者出現缺牙問題,宜諮詢牙醫的意見,由牙醫進行檢查,並透過評估僅存的牙齒能否發揮咀嚼功用、病人的口腔清潔程度,以及各治療方案的利弊、所需時間及價錢等因素後,為缺牙人士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缺牙不補?
衞生署的專家則指出,如剩下的牙齒,仍足以發揮咀嚼功用,例如前面上、下排各有10隻牙齒,包括門牙、犬齒和小臼齒,即使失掉了大牙,亦不一定需要鑲配假牙。如有需要鑲配假牙,除考慮缺齒程度、牙齒分佈、餘下真牙的牙床骨狀況,也會考慮病人的口腔清潔程度。由於鑲配假牙後仍要注意牙齒的清潔和保養,若平日口腔清潔欠佳,未必會建議鑲配假牙。
缺牙的治療方法
鑲假牙是處理缺牙的方法,包括鑲配活動式假牙、牙橋和植牙。若缺牙數量不多,而且有健康穩固的牙齒作支撐,可考慮鑲配牙橋(屬於固定式假牙),以支撐假牙。相反,缺牙情況嚴重,活動式假牙會是較佳選擇。
另外,若身體狀況許可,牙床骨有足夠闊度和厚度,病人可考慮植牙治療。即是把鈦金屬等物料,植入牙床骨內,目的是代替牙根,作為口腔內支撐假牙的部分。然後在植體上鑲嵌人造牙冠、牙橋或放置假牙托。
以下是坊間部分機構提供牙科服務的收費,一般每隻牙齒計、部分私家診所未計算檢查費用。另外,大部分私家診所都未有在其網站上列出收費,大家預約服務時,最好先詳細查詢收費詳情。
人造牙冠 | 牙橋 | 牙托 | |
菲臘牙科醫院(私家病人收費)* | $2,000至$4,000(不銹鋼或複合樹脂) | $3,800至$5,100(樹脂牙橋) | $15,000至$30,000(全口活動牙托) $8,000至$30,000(部分活動牙托) |
政府牙科診所 | 沒有為一般市民提供相關服務(只為公務員及其家屬提供) | 沒有為一般市民提供相關服務(只為公務員及其家屬提供) | $43 (有多於5隻牙齒的單顎假牙最高收費為$375) |
播道醫院 | $5,000至6,000(全金屬) $7,500起(全瓷) |
沒有資料 | $5,000至$13,000(膠托, 1至13隻) $6,000至$15,000(合金托, 1至13隻) |
預防缺牙及牙患的貼士
缺牙問題與忽略個人口腔衞生及護理息息相關,建議大家要定期接受牙科檢查,並留意下列牙科專家提供的貼士:
- 徹底清潔牙齒,包括使用含適當氟化物的牙膏,早晚刷牙,清除牙菌膜,並配合牙線或牙縫刷作輔助,清潔牙縫。
- 每次進食後牙齒都有約半小時在流失礦物質,進食次數越多,礦物質流失的累積時間越長,增加蛀牙的機會,建議要避免不停地進食、輕嚼或小啜飲品。
- 酸性食物及飲料會侵蝕琺瑯質,應減少進食。
- 時常口乾的人士應保持口腔濕潤,包括多飲清水,預防蛀牙。
- 避免咀嚼堅硬的食物例如硬殼、骨頭,提防牙齒崩裂。
- 避免吸煙
不少長者都是長期病患,大家不妨多留意他們清潔口腔的情況,有些長者可能會因為曾經中風、患有柏金遜症或腦退化症,影響了手腳活動能力或自理能力,導致難以清潔口腔,家人宜多加留意,協助長者保持口腔衞生。另外,可定期到牙科診所,接受牙齒檢查,及早診治牙患問題。若長者因為怕痛或擔心治療費用昂貴,而不願意接受診治,可鼓勵他們先完成檢查部分,待瞭解牙齒狀況及治療方案後,才決定是否進行治療。
牙齒受損、出現牙患,應及早接受診治,以防問題惡化。信諾DIY隨意保讓你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設計專屬自己的健康保險,基本門診保障已包括物理治療,你更可從多項保障中自選所需,當中包括牙科保障,涵蓋定期口腔檢查、治療費用以及緊急治療,是一份真正度身訂造的自選健康保險。按此開始DIY你的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