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牙痛慘過大病」,但人一生可以遇到的牙齒問題其實多不勝數:蛀牙、牙周病、牙周炎、流牙血、智慧齒、牙齦發炎...今日就為大家講解令不少人苦不堪言的牙周病的成因、治療方法,以及有助護齒的貝氏刷牙法,幫大家重拾健康美白牙齒。
認識牙齒結構
口腔內牙齒的平均長1.9-2.3cm,你平時對鏡看到的的牙齒與牙齦僅屬整個牙齒結構的上半部,牙齒之所以能夠固定佇立,全賴牙齒周圍的組織支持,包括牙齦、牙周膜和牙槽骨等。
牙周病是什麼?如何知道自己患上牙周病?
牙周組織一旦受細菌感染,牙菌膜積聚,就會形成牙周病。視乎感染程度,牙周病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牙周病不同階段的常見症狀
按牙齦以及牙槽骨萎縮程度,牙周病可分由輕微牙齦炎到重度牙周病三個期數,於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症狀。
嚴重程度 |
階段 |
牙周病成因及情況 |
牙齦萎縮程度 |
牙槽骨萎縮程度 |
牙周病症狀 |
1 |
牙齦炎 |
牙齒沒有徹底清潔,口腔積聚牙菌膜 牙菌膜引致牙齦發炎 牙菌膜亦會被唾液鈣化,形成牙石 牙石表面凹凸不平,會積聚更多牙菌膜,使牙齦持續發炎 |
少於15% |
1–2毫米 |
紅腫發炎、流血、口臭 |
2 |
牙周炎 |
發炎情況持續,導致牙齦與牙根分離,形成一個空間,稱為「牙周袋」 食物殘渣、牙菌膜和牙石積聚於「牙周袋」,持續破壞牙周組織,以致發炎 牙齦和牙槽骨亦會慢慢萎縮,以致部分牙根外露 |
15%–33% |
3–4毫米 |
明顯的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瘡、冷熱敏感、咀嚼無力 |
3 |
重度牙周炎 |
牙周炎繼續惡化,嚴重破壞牙周組織 牙齒失去支撐,變得鬆動和出現移位,最後甚至脫落 |
多於50% |
5毫米或以上 |
牙齒明顯地晃動、移位、牙齒脫落 |
資料來源: Healthline、iHealth
牙周病高危人士
根據養和醫院牙周治療科專科醫生謝達柱醫生指出,口腔衛生不佳是導致牙周病的主因,但牙周病也可能和遺傳有關,近親患有嚴重牙周病,患者即使做足護齒清潔,也有較高機會患上牙周病。
其他牙周病風險因素包括:
治療牙周病的方法
輕微牙周病的患者只需勤於注意口腔衛生,減低細菌滋生的機會,牙周病便能逆轉,自行康復。以下是幾個簡單護齒方法:
- 每天早晚用牙刷、牙線等口腔護理用品
- 最理想是每次進食後刷牙
- 定期見牙醫,接受口腔檢查
- 每半年至一年洗牙,清除牙石及牙菌膜
- 戒煙
但如果牙周病發展至嚴重程度,患者需接受局部麻醉,讓牙醫作深層治療,有需要更會為病人做牙周手術、牙槽骨再生治療。當牙周清潔乾淨,牙齦沒有發炎,便可判斷為穩定病情,之後定期覆診即可。
以下是部份本地牙科診所收費,僅供參考:
項目 |
牙周病治療價錢(港幣)* |
牙周手術 |
$5,200 - $10,000 |
牙周再生手術 |
$5,000 - $15,000 |
非手術式牙周治療 |
$3,000 - $8,000 |
項目 |
牙周病治療價錢(港幣)* |
牙周手術 |
$3,800 - $8,000 |
牙周病診斷及療程計劃 |
$3,000 |
植體周圍組織發炎療程 |
$3,800 - $7,000 |
*最後瀏覽上述醫院之收費價錢日子為 2021年4月10日。
什麼是「貝氏刷牙法」?
人人都刷牙,你以為就人人都懂得刷牙?不妨參考以下「貝氏刷牙法」,每日早晚全面清潔牙齒。
- 第一步:刷毛置於牙齒與牙齦交接處,約呈45度角
- 第二步:以兩顆牙齒為單位,左右水平移動約半cm,橫刷八至十次
- 第三步:由牙齦向牙齒半旋轉5-6下,可加強清潔牙齦邊緣
- 第四步:刷牙齒內側,仍維持45度,刷內側前牙時,可將牙刷握直
- 第五步:咬合上下排牙齒,再緩慢地刷
緊記牙刷無法清潔牙縫間隙,所以最後一步還要加上牙線,清潔牙縫。
哪些牙膏可預防牙周病?
衛生署牙齒俱樂部建議選擇含有氟化物(Fluoride)的牙膏來刷牙,因為氟化物能有效幫助防止蛀牙。同時,含三氯沙(Triclosan)、檸檬酸鋅(Zinc Citrate)的牙膏有效抑制牙菌膜積聚,從而預防牙周病。而成分有焦磷酸 (Pyrophosphate) 或檸檬酸鋅都有助減低牙石形成的速度。
可以用漱口水代替早晚刷牙嗎?
單靠漱口水不能有效地清除牙菌膜,所以漱口水只能輔助,潔牙還是主力靠刷牙及牙線。如使用漱口水,大家可以挑選含氟化鈉(Sodium Fluoride)的漱口水。如果氟化鈉濃度是 0.05% 的話,可以每天使用一次,但濃度如果是 0.2% 的話,建議每週一次即可。
護齒是長年累月的功夫,不可鬆懈,到牙痛時就會後悔當初為何沒有早晚刷牙!
想投保一份連牙科都包的醫保?信諾DIY隨意保讓你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設計專屬自己的健康保險,基本門診保障已包括物理治療,你更可從多項保障中自選所需,當中包括牙科保障,涵蓋定期口腔檢查、治療費用以及緊急治療﹐是一份真正度身訂造的自選健康保險。按此開始DIY你的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