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又稱肺炎鏈球菌)是人體呼吸道常見的細菌,一旦引起感染,可造成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導致可致命的併發症,例如腦膜炎、敗血症等。本港每年都有多宗相關死亡個案。大家時刻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接種預防疫苗,都可提防中招。
肺炎球菌感染的症狀
肺炎球菌萬一造成侵入性感染,會視乎其入侵的部位,出現下列病症及症狀:
- 中耳炎:發燒、耳痛或有分泌物流出,若重覆感染,聽覺或會受損
- 肺炎:發燒、呼吸急促、發冷和帶痰的咳嗽,嚴重可致命
- 腦膜炎:發燒、頸部僵硬及精神昏亂,並可能引致長期聽覺受損,甚至死亡
- 菌血症及敗血病︰關節痛、發冷,並可致身體其他部位同時受感染,例如造成肺炎和腦膜炎
肺炎球菌感染的成因、傳播途徑
肺炎球菌可存在於健康人士的鼻子咽喉內,尤其兒童。該菌會趁免疫力弱時,入侵身體引致感染,有幾類人士較高危,容易被肺炎球菌襲擊。
傳播途徑方面,主要是透過患者咳嗽和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與患者親密接觸或觸摸被該菌污染的物件而傳播,一般潛伏期為約 1 至3 日。
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屬於本港法定呈報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在2020年及2021年分別接獲47宗及25宗有關個案,當中分別包括8宗及15宗死亡個案。當局分析指出,於 2009 至 2019 年間,本地有關發病率為每 10萬人中有 1.7 至 2.9 人中招,而發病率於5歲以下、65歲及以上人士較高。
肺炎球菌感染的治療方法
肺炎球菌感染若及早確診,可透過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作治療。一旦屬於抗藥性細菌,臨床上可能要嘗試採用不同抗生素作治療。
肺炎球菌感染的預防方法
肺炎球菌是口腔裡的常見細菌,一般來說,未必會引起特別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醫生曾指出,但肺炎球菌間中會由上呼吸道散播到不同部位,一旦入血、入肺可造成嚴重病症,本港各醫院的深切治療部,每年都有幾宗感染肺炎球菌出現嚴重症狀的個案,包括過往曾有病童受感染後,腎功能受損,康復之後需換腎。現時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是注射預防疫苗。
其他預防肺炎球菌措施包括:
- 時刻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要洗手
- 多清潔和消毒經常接觸的物件,例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宜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進行消毒,另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金屬表面
- 當出現呼吸道症狀時,不應上班或上學,最好盡早求醫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
- 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避免吸煙和飲酒,有助建立良好抵抗力
哪些人應注射肺炎球菌預防疫苗
政府已把肺炎球菌預防疫苗納入疫苗接種計劃,為合資格的65歲或以上長者及高危人士,提供免費或受資助的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在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免費),新生嬰兒在出生第2個月、第4個月都會接種相關疫苗,並於第12個月接種一劑加強劑,合共3劑。
醫學界至今發現有90多種血清型的肺炎球菌,但只有部分會造成嚴重感染,所以疫苗不會覆蓋所有血清型的細菌。目前本港市場上的相關疫苗,包括13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13)(俗稱13價疫苗、即含有1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23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23vPPV)(俗稱23價疫苗、即含有23種血清型肺炎球菌),都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政府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的科學委員會建議,2歲或以上有高風險情況(例如患有慢性心臟病、肝病、腎病等等)人士應接種全部兩款疫苗,包括先接種1劑13價疫苗,並於1年後再接種1劑23價疫苗。若有關人士已接種其中一款疫苗,應在相隔一年後才可接種另一款疫苗。
至於65 歲及以上而沒有高風險的情況人士,專家建議接種1劑13價疫苗或1劑23價疫苗。由於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及風險因素不同,建議一般人就要否注射相關疫苗,諮詢醫生意見。
侵入性肺炎球菌感染屬於可致命的疾病,專攻兒童、長者及體弱人士,大家及早預防有助減低出現併發症死亡的風險。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