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熱】話你知感染鸚鵡熱的原因、症狀及預防方法
健康新知

【鸚鵡熱】話你知感染鸚鵡熱的原因、症狀及預防方法

5 分鐘閱讀

不少人會趁新冠肺炎疫情稍為紓緩,到公園或郊外地方散心走走,但要避免胡亂餵飼雀鳥,小心感染鸚鵡熱。此病可通過吸入已風乾的雀糞、或接觸帶菌的雀鳥分泌物而傳播,令患者出現與感冒很相似的症狀。飼養雀鳥的主人,鸚鵡尤其高危,平日更需注重個人衞生、照顧雀鳥及雀籠的環境衞生,提防中招。本港的衞生防護中心在2018年至2021年間,共接獲62宗有關感染鸚鵡熱的個案。

鸚鵡熱的症狀

  • 發燒
  • 發冷
  • 頭痛
  • 乾咳
  • 肌肉疼痛
  • 氣喘

感染鸚鵡熱後一旦病情嚴重,會引致患者出現肺炎,有少數患者會出現併發症,例如腦炎、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和敗血症等病症,後果可大可小。

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疾病。患者一般透過吸入帶病雀鳥已風乾的排泄物、呼吸分泌物或羽毛塵內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例如吸入了清洗雀籠濺起的水花霧珠和雀糞、與鸚鵡「錫錫」、吸入雀鳥拍翼揚起的塵埃,甚至處理雀糞後無洗手便捽眼鼻等,都可能因而受到感染。

大家別以為鸚鵡熱只有鸚鵡才會播菌,其實所有鳥類都有機會將鸚鵡熱這個傳染病,傳染給人類,但以鸚鵡、葵花鸚鵡、長尾小鸚鵡、金剛鸚鵡等寵物鳥,以及家禽例如鴨、火雞等較為常見。內地近年也接獲不少感染鸚鵡熱的報告,包括浙江省,有些患者感染後出現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等情況,當中有人在感染後因本身的嚴重疾病轉差而死亡。

另外,看似健康的雀鳥也可能帶菌,當牠們在擠逼環境或船運等過程中受壓時,便容易將病菌傳播。但鸚鵡熱不能透過人傳人方式傳播。至於鸚鵡熱的潛伏期,一般為 5至14日,但也可長達4個星期。治療方法主要以服用抗生素為主。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陳偉文曾表示,接觸野生雀鳥有機會感染不同傳染病,呼籲大家避免在戶外餵飼雀鳥及作出近距離接觸。除了鸚鵡熱,其他有機會染上的疾病,包括禽流感、隱球菌感染(屬於真菌感染)、過敏性肺炎等等,都屬於死亡率很高、或者對肺部可帶來嚴重後遺症的疾病,不能忽視。

大家接觸雀鳥後,出現懷疑感染鸚鵡熱的症狀,都應盡快求診。如發現雀鳥生病,衞生防護中心的專家建議,要進行隔離,包括與其他雀鳥分開,並盡快把帶病的雀鳥帶往獸醫診所求醫,接受治療,期間主人要避免與雀鳥有親密接觸。至於雀鳥生病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至於感染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類,有機會出現以下症狀,雀鳥主人可時刻留意。

  • 食慾不振
  • 眼睛發炎
  • 腹瀉
  • 呼吸困難

雀鳥主人尤其新手養鸚鵡人士,在購買前,要做足功課,包括向持牌動物售賣商購買雀鳥,不要買來歷可疑或不明的雀鳥。飼養期間需留意下列貼士。

  • 如有多個鳥籠,要做好分隔,避免透過食物、羽毛或排泄物之間互相傳播
  • 避免將禽鳥置放在過度擠逼的環境中,保持空氣流通
  • 鳥籠及沾有禽鳥排泄物或分泌物的物件要定期徹底消毒,期間主人要戴上手套和外科口罩
  • 建議於清潔前,使用水或消毒劑沾濕鳥籠或受污染的物件表面,避免乾掃或使用吸塵機、高壓水槍,以免羽毛、塵埃和糞便四處飛揚
  • 接觸鳥類或其糞便後,用清水和梘液徹底洗手

Cigna_DIY_CTA_Banner_TC

鸚鵡熱是一種經接觸雀鳥或分泌物傳播的疾病,雀鳥主人要留意飼養期間的衞生及防護措施,提供受到感染。信諾DIY隨意保讓你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設計專屬自己的健康保險,基本門診保障已包括物理治療,你更可從多項保障中自選所需,當中包括牙科保障,涵蓋定期口腔檢查、治療費用以及緊急治療,是一份真正度身訂造的自選健康保險。按此開始DIY你的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

  1. 衞生防護中心-鸚鵡熱
  2. 浙江麗水7人染「鸚鵡熱」1人不治 症狀似新冠肺炎
  3. 肺腑之言:亂餵野生雀鳥 好心變「播毒」
  4. 鸚鵡熱個案創有紀錄新高 專家指雀鳥飛行揚塵可帶菌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