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屬於的異常精神狀態,大部分患者在年青時期20歲至30歲之間病發。若沒有及早診治,日後有機會變成較嚴重的精神病。醫院管理局的資料指出,思覺失調的病發率約1至2%,專家則預計本港每年約有1,300宗相關新症。
思覺失調是什麼
思覺失調並不是正統的精神科診斷疾病,而是指出現了一組精神症狀,或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並可以出現在不同的精神病中,最常見是精神分裂症。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曾指出,大眾過往對精神分裂症存有很多誤解,令患者經常被負面標籤,而近10多年大多數先進國家或地區的有關當局及醫學界專家,都理解到精神分裂症患者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所以為鼓勵患者及早求醫,接受適當的治療,不少地方都以「思覺失調」為名,成立相關的早期病患治療中心。
思覺失調的症狀
患者會出現妄想、幻覺、思想及言語紊亂的情況,其思維、情感及感覺都會脫離現實,一般會出現下列症狀:
- 幻覺:出現感官上的異常,如聽到、看到或感覺到一些不存在的的影像、聲音或事物
- 妄想:思想錯亂及無條理;妄想被迫害、思想被神秘外力入侵和控制;例如堅持相信一些無發生過的事情曾經發生,但無法以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經歷等解釋
- 言語紊亂:談話內容缺乏條理及組織,別人難以明白理解,甚至語無倫次
其他症狀包括缺乏自我照顧能力、自我封閉或討厭社交生活,例如不願意接觸別人、對人目無表情或很少說話、缺乏求學或工作的動力等。
思覺失調的成因
醫學界仍未掌握思覺失調的成因,但相信與遺傳因素、生活壓力(可能學業或工作有關)、遇到令人傷心及出現精神壓力的事情,例如童年時受虐待、成長期失戀等有關。另外,腦部曾出現外傷或腦部病變,濫用毒品等因素都可誘發思覺失調。舉例若父母其中1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患病機會增加至17%,若雙親都患病,子女患病機會則高達46%。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治療思覺失調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配合一些精神科復康訓練。藥物方面例如抗思覺失調藥物,主要經調節腦內神經傳遞物質(即多巴胺),以紓緩症狀和預防復發。同時,會透過復康訓練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間所需要的人際相處技巧。
思覺失調症要治療多久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曾指出,有些研究發現早期發生的思覺失調,患者通過治療及持續服藥,1年內復發機會僅只有3%。一旦停藥,1年內則會有77%復發。換言之,及早求醫、持續服藥,都是控制思覺失調病情的關鍵。另有指,首次發病的患者,普遍要服藥1年半至2年,才可考慮減藥或停藥。至於減藥或停藥的安排,仍需視乎個別患者的情況及醫生在臨床上的決定。
醫學界過往也有研究發現延誤診治思覺失調,可能會對患者腦部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因為思覺失調每次復發,都可能會引致腦部萎縮而加速其認知功能退化,令患者再接受治療及重建生活,變得更困難,所以患者對服藥的依從性很重要。
另一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曾表示,思覺失調屬於慢性疾病,患者忘記或拒絕服藥的情況十分常見,故家人宜多鼓勵患者服藥、參與復康計劃,並建立良好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都對個人的精神健康有益。
思覺失調患者的家屬貼士
身邊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和鼓勵,對思覺失調患者十分重要,有助他們在社區康復。
- 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包括協助患者按時服藥、依時覆診和參與其他康復安排
- 留意患者有否早期復發的症狀,例如緊張、焦慮、失眠、食慾減退、對事物失去興趣、怕與人接觸、抑鬱、感到被嘲笑或被人談論、異常執著等
- 用平和、不反駁及不批評的態度,面對和接受患者出現的症狀、行為,例如避免與患者爭辯某些幻覺和妄想的內容,不用討論相關內容的真偽
- 多與患者傾談及鼓勵他們進行感興趣的事情
- 與患者溝通時,先用心聆聽,留意患者已改善、有進步的地方及優點
- 說話盡量簡單和直接,給予多些鼓勵
- 定出作息時間表,妥善分配起居、工作和娛樂的時間,維持正常生活
- 鼓勵患者參與社區康復團體舉辦的活動,增進社交生活
信諾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優越),除了高達$8,000稅務扣減外,提供不同計劃級別以供選擇,包括提供為情緒病患者的住院保障。無論價錢、保障範圍抑或增值服務,都可以滿足精打細算的你,確保每一蚊醫療開支你都「保障到」、「負擔到」及「預計到」。按此了解更多。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