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及健康,人們一般會立即聯想到生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大多數時候被忽視。但就如生理疾病,心理疾病一樣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素,所以採取有效的診斷和治療至為重要。現在就讓我們解構一些最常見的心理健康謬誤!
謬誤 1:抑鬱症患者只是太軟弱
有些人相信抑鬱症患者只是情緒上較為軟弱,而只要患者走出負面思想,病情便能好轉。此看法誤將抑鬱症和憂傷情緒掛上等號。事實上,抑鬱症是具持續性的。而縱使時至今日它的成因仍未被完全理解,抑鬱症很大程度上是集環境、社會心理1、及包括腦部結構改變和化學作用2等遺傳及生理因素影響的疾病。
抑鬱症需要結合藥物和輔導的針對性治療。它和軟弱與否無關,實際上,要對抗抑鬱症及承認自己有需要接受幫助都需要無比勇氣。患者因此十分值得我們的尊重和支持。
謬誤 2:精神疾病是罕有狀況
社會上對精神疾病加諸的污名,導致患者傾向較少和他人談及自己的狀況3,從而造成一種普遍的錯覺:精神疾病是罕有的。實際上,醫院管理局最近的統計數字顯示,現約有170萬香港人患上不同種類的精神疾病。4 在整體人數中佔高達24%,或等同於每四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患者。這表示你的社交圈子甚或家庭成員中,都可能至少有一人正對抗或曾面對精神疾病。想想你可以怎樣對他們伸出援手。
謬誤 3:年齡和患上精神疾病的機會掛鈎
有些人認為兒童不會患上精神疾病,但事實上有大概50%患有長期精神疾病的患者,於14歲左右便發病。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神,留意子女有否發展出精神疾病的徵兆,如有需要,可詢問醫生的專業意見。5
謬誤 4: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暴力傾向,很危險
媒體實在要為對精神疾病製造出這麼根深蒂固的污名及不實的謬誤而負上責任。如希治閣電影《驚心動魄》中所描繪的精神疾病患者,就是有謀殺傾向的心理變態份子。事實上,極少數的精神病患者會作出暴力行為。精神分裂患者犯下罪行的統計數字亦不比精神健全的人多。6 而較常見的精神疾病徵狀包括社交焦慮、乏力和異常的抽離或過份冷靜的行為舉止。今天開始拆解這些謬誤吧,患者值得我們去理解,而非恐懼。
資料來源
-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kc/depression-causes-symptoms-treatments-8933
- http://www.webmd.com/depression/ss/slideshow-depression-overview
- Jagdeo A, Cox BJ, Stein MB, Sareen J.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 for mental illness in 2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9.
-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health-environment/article/1912457/breaking-point-hong-kongs-overburdened-mental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Illness.
- http://www.apa.org/news/press/releases/2014/04/mental-illness-crime.aspx; visited 5 September 2017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