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迷思】一文看清疑病症成因、症狀、測試及治療方法
健康新知

【疑病症迷思】一文看清疑病症成因、症狀、測試及治療方法

6 分鐘閱讀

經常感到焦慮、多疑,好擔心自己健康出問題,甚至懷疑會有癌症、患上心臟病,得了不治之症,繼而不停睇醫生、重覆做檢查,耗用了很多金錢和時間,可能已患上了疑病症(意思指患者會經常懷疑自己有病)。中文大學早年便曾推算本港有57萬人罹患疑病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或表現,想知有否患上疑病症,不妨看看以下分析。

  • 擔心或覺得自己患有嚴重疾病或出現健康問題
  • 對身體的改變十分敏感及留心,害怕一些細微變化與癌症等嚴重疾病有關
  • 重覆檢查身體有否出現病徵
  • 不停睇醫生及接受測試,以證實自己身體沒有大礙
  • 對於一些有家族病史的疾病,感到過度憂慮
  • 因為擔心會影響健康,而避免與某些人接觸,或避免到某個地方或參與某些活動
  • 過度憂慮健康問題,引致無法正常生活
  • 經常與人討論自己的健康問題
  • 不停上網尋找關於疾病的資訊,包括致病成因、症狀
  • 另一類人會逃避診治,對身體健康有嚴重焦慮,但不敢見醫生,害怕會診斷出重病,故身體不適都不願求醫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曾表示,疑病症屬於一種情緒病,與驚恐症很相似。據統計,普通科門診病人中,約有一成病人患疑病症。他們會不斷表示身體不適,要求進行不必要的檢查。若得不到診治,病人與家人都會感到很困擾、很焦慮不安。病人會過度焦慮自己患嚴重隱疾,所以不斷求醫作反覆檢查,同時又不相信醫生的專業判斷,所以會常常轉換醫生,內心很苦惱,對社交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影響。若情況嚴重,可因而患上抑鬱症。

疑病症成因眾多,例如患者身邊有親友曾患嚴重疾病,並目睹或聽聞患病後各種苦況,便容易對疾病產生恐懼和多疑,尤其是一些思想負面、性格又有較多焦慮的人。此外,過去曾患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等情緒病,都容易對患病親友的情況有很大反應,繼而將內心的恐懼引發出來。一些很注重健康的長者,都容易出現疑病症。

醫學界又認為以下幾類人士是疑病症高危一族:

  1. 兒童期曾有不愉快經歷,如被虐待、被忽略
  2. 承受重大壓力
  3. 家人對健康問題感到份外焦慮或有其他焦慮症
  4. 過往曾患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
  5. 曾被施暴、或遭受身體上或情緒上的暴力對待

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2009年曾訪問3千名市民,發現近11%人有過度疑病行為,按此推算全港有近57萬人受影響。其中45至54歲人士的過度疑病比率較高。受訪者的疑病行為越多,伴隨的身體不適症狀越多。例如手腳關節痛、經常感到疲勞、背痛、胃氣脹或有睡眠問題等。該中心主管、精神科專家李誠教授認為患者並非「詐病」,而是確切感到身體不適,估計有機會因壓力引致腦分泌失調,影響到器官有關。

以下是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提供的「疑病行為自我測試」,當中的疑病行為問卷(簡稱Whiteley 7*)可作為有關的初步評估工具。當中涉及7條問題,包括受訪人士會否覺得自己身體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問題、很擔心自己的健康、日常會受不同部位的痛楚困擾等等。大家可按此進入問卷,若發現患上疑病症及其他情緒病的風險較高,宜盡快向專業人士尋求評估。

臨床上醫生可透過進行心理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鼓勵病人減少過度監察身體,並把注意力集中到生活其他範圍上,改善生活質素,又有機會利用藥物,去紓緩緊張情緒。如病人本身有情緒病,會同時用藥作控制,此舉也可顯著減輕過度疑病的行為。建議家人和朋友,不要否定病人的擔憂或要求,令他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宜更要耐心去聆聽,及提供理性分析,包括進行不必要檢查的風險、對生活或財政狀況的影響等。

Cigna_DIY_CTA_Banner_TC

疑病症後果可大可小,有機會增加患情緒病的風險,醫生建議大家要及早正視問題。信諾DIY隨意保讓你根據個人需要,靈活設計專屬自己的健康保險,基本門診保障已包括物理治療,你更可從多項保障中自選所需,當中包括牙科保障,涵蓋定期口腔檢查、治療費用以及緊急治療﹐是一份真正度身訂造的自選健康保險。按此開始DIY你的健康保障

資料來源

  1. 一成港人過度疑病
  2. Mayo Clinic-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3. 家庭醫學手冊叢書-健康焦慮

您可能感興趣

訂閱信諾Smart Health

獲得最新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