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這項運動愈來愈受香港人歡迎,不少人想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甚至考取潛水牌照成為教練。如果你想感受一下潛水這項運動,今次的文章不能錯過,以下為你介紹潛水的牌照、裝備和注意事項,讓你了解一下潛水這項運動。
什麼是潛水?
潛水一般分為三種:浮潛、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
浮潛
浮潛只限於在水面上活動,屬於初學者級別的潛水,不需要特別技巧和練習都可以進行,浮潛時需佩帶救生衣、呼吸管、面鏡、蛙鞋、和泳裝。
自由潛水
自由潛水的潛水深度一般約為水下十米,能力越好潛水越深。潛水者需要佩帶呼吸管、面鏡、蛙鞋、防寒衣,共約 4- 5 公斤重,自由潛水和水肺潛水的差別在於沒有氧氣瓶,講究潛水者的肺活量,潛水前憋一口氣就可以下潛觀賞不同的海洋生物。
水肺潛水
由於水肺潛水待在水底的時間較長和深度較深,所以潛水員在進行潛水期間需要佩帶氧氣瓶以及浮力控制裝置等設備,連同其他裝備計算,負重大約20公斤。一般在五至十公尺深的平靜和溫暖的水域中,一瓶氧氣瓶大約可以使用一小時左右,這視乎每個人的呼吸率而定,越深的海域,空氣消耗速度會越快。在淺水域中,可觀賞到熱帶魚和海馬,經訓練後在20公尺的深度,就可以看到珊瑚群、垂頭鯊、蝠鱝等生物。
水肺潛水需要考取牌照嗎?
由於水肺潛水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是需要考取專業的潛水證才能進行活動。適合新手學習的水肺潛水證書課程分為:開放水域潛水課程(Open Water Dive,簡稱 OW)和進階課程(Advanced Open Water Dive, 簡稱 AOW)。而更專業的課程有:潛水長專業課程和潛水教練專業課程等,適合於有熱誠成為潛水教練的中階潛水員。
開放水域潛水的課程時間一般為三至四天,涵蓋理論和實踐兩部分,至少 30 小時。了解完潛水基本原理和安全知識後,學員可到海洋或湖泊等開放水域實戰,通過筆試和技術考核後便能取得潛水牌照。拿到開放水域潛水牌照可在海洋或湖泊深潛到 18 米。如果你想再挑戰深潛到30米更深的水域的話,就可以參加進階課程。
水肺潛水的裝備
1.面鏡、蛙鞋、呼吸管
這三樣潛水裝備是潛水的最基本配置,不論是浮潛還是自由潛水都需要它們。
2.防寒衣、套鞋
由於海底可能有冷暖流,因此潛水期間人體難以保持體溫,防寒衣可保護我們避免失溫。
3.浮力控制裝置
即使你不會游泳其實都可以進行水肺潛水,有浮力控制裝置的幫助,當上岸時便可以充氣產生浮力,不怕因為緊張導致身體緊繃而下沉。
4.調節器、氧氣瓶
由於需要長時間在水底活動,因此活動進行期間,潛水員需佩帶氧氣瓶。其實氧氣瓶內並不是百分百的純氧氣,而是結合人體呼吸所需的混合氣體,當中含有78%的氮氣、21%氧氣和1%的其他氣體等。
5.配重帶、鉛塊
如果要深潛到海底十幾公尺深的水域,潛水員需要在身上放鉛塊或者其他重量,備重可以幫助我們下潛,避免因人體的浮力而無法下潛。
水肺潛水的注意事項
1. 耳壓排解
水有不少的風險存在,在享受海底世界的同時,我們亦應注意安全。水底和陸地上的壓力不一樣,有機會導致耳朵不適,因此潛水後,需要排解耳壓否則可能會導致耳膜破損!在體驗潛水前,潛水教練一定會指導大家如何排解耳壓。
2. 潛伴制度
由於潛水活動有一定的危險,因此不管進行哪類的潛水活動,一般是不能一個人下水的。潛伴制度要求潛水時至少是兩個人一起進行,這樣才能有更好的保障。就算是體驗潛水,也都是教練一對一帶你下水體驗的。
3. 女性生理週期或懷孕
很多人以為女性生理週期時不適合潛水,其實月經一般不會影響潛水,但建議懷孕期間或嘗試懷孕的女性不要潛水。
4. 其他健康狀況
潛水這項運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你應徵詢醫生的建議,確保身體狀況適合學習潛水。即使完成訓練,你也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確保身體狀況適合繼續進行潛水活動。40歲或以下的人士,應每五年接受身體檢查一次;40歲以上人士應每隔三年接受檢查一次;60歲以上人士則應每隔兩年接受檢查一次。
若你於首次(訓練前的)身體檢查後遇到意外、患上疾病,或因病曾經留院治療,你必須在疾病或意外復原後接受「再次醫學評估」,才可再進行潛水活動。若你遇上的意外與潛水活動有關,則必須獲得接受過水底/潛水醫學訓練的醫生的評估,才可再次潛水。
潛水的體能要求
由於水底的阻力,是空氣中的883倍,水帶來的巨大阻力會增加活動的難度,完成一個動作所用的力量為通常所用力量的6倍還多。因此休閒潛水也很消耗體能,所以你應經常保持強健的體能,以掌握更流暢的潛水動作,更重要的是可以應付緊急事故、突如其來的急流或惡劣的海面狀況。
要訓練潛水所需體能和核心肌肉群,建議你做深蹲和硬舉等重訓動作,除此之外,游泳亦可訓練肺活量和熟練水底的動作控作,在恆常運動中可多游泳。
潛水的風險相對一般的陸上運動更大,而且海底的危險亦難以預測,如果你不肯定自己是否適合潛水,請徵詢醫生的建議,確保身體狀況適合潛水。在進行任何一種水上運動前,最重要是做好熱身動作,切忌空腹下水,注意安全才能享受潛水的樂趣。
資料來源
© Cigna Healthcare 2023
本文所提供之資訊僅適用於健康和健身目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或其他病況,亦不用於療癒、緩和、治療或預防疾病 (詳情請參閱「條款與條件」)。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使用者應向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尤其是在自我診斷任何病痛或開始新生活方式或運動方案前更應如此。本文所含資訊有可能不合宜、不準確、不完整或不可靠。信諾環球不負責外部網站或資源所提供的內容或資訊正確性,亦不負責使用相關資訊的安全性。「Cigna Healthcare」和「Tree of Life」標誌是 Cig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經授權使用的註冊商標。所有產品和服務均由營運子公司提供或透過其提供,而非由 The Cigna Group提供。